在入侵苏联以前,德国人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坦克歼击车,但这些产品的表现默默无闻。它们的反坦克战绩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号突击炮。
尽管如此坦克歼击车的发展还是可以找到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Marder-〉犀牛-〉象,第二个阶段是追猎者-〉猎豹-〉猎虎。以1943年为分水岭。在第一个阶段当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战斗室巨大并靠后,以支持重而长的主炮。到了象式被发展到了顶峰,Marder和犀牛都装甲薄弱,完全难以抵挡大多数坦克的正面一击。我个人推测,由于库尔斯克战役的迫切需要,而且又有波尔舍公司那90个现成的重型底盘,因此顺理成章地大幅度加强装甲,就产生了象式。
实际上加强坦克歼击车装甲的需要早在1942年就已经提出,经过两年的研制,到44年IV号歼击车,猎豹,追猎者和猎虎才开始生产,而产量最大的又是威力最低的IV号,此时面对蜂拥而来的盟军坦克,包括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这些新型的坦克歼击车能做的已经不多了。尽管我毫不怀疑它们击毁盟军坦克的效率,但它们和虎式豹式这些装甲利器势单力孤而又缺乏必要的保障,这对战争的进程已经影响不大了。
而此时,尽管还有不少Marder系列在役,但以它们薄弱的装甲,和1000米不到100mm的穿透力已经无法作为真正的坦克歼击车存在了,此时苏军大量装备的T34/85坦克的正面装甲已达110mm。实际上,由于豹式和虎式的出现,Marder已经不再是反坦克的主力(好可怜,名字叫坦克歼击车,造出来不久就不是反坦克主力了。)这恐怕是德军装备最多(跟IV号歼击车差不多)而又最默默无闻的坦克歼击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