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第一枚导弹研制始末:东风二号导弹首次试验坠毁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4 07:41:10

  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5次会议,决定在东风二号导弹上安装原子弹弹头,在我国本土进行一次导弹核武器实弹飞行试验。发射场选在酒泉发射基地,弹着区定为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场。

  1966年10月26日上午,导弹和原子弹分别向专门为这次试验修建的50号发射阵地转运。原子弹和东风二号导弹正式实施对接,聂荣臻和钱学森也在对接现场,看着操作手田现坤把密密麻麻的接头连接起来。

  徐虹 (时任酒泉发射基地班长):当时叫聂总他们撤,聂总不撤。他非要在那站着看。他离那个弹体的话,也就是这么样的一些。大概有三五米远吧。

  1966年10月27日上午8时,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一切顺利。所有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发射场参试人员也撤到10多公里外的敖包山指挥所。

  此时,只剩七位勇士坚守在离核导弹仅有100米的狭小地下控制室内。

  张其彬 (时任酒泉发射基地技术员):我们地下室准备了七天的干粮和水,还有氧气发生器,供应氧气。万一出不来的时候,等待七天的营救。

  佟连捷 (时任酒泉发射基地技术员):如果真是要在地下室,头顶上爆了,不用说原子弹,四米多深的话,估计一个大炸弹,也扛不住的。

  地下控制室一片寂静,在场的最高领导高震亚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然后给每个人别了一个从北京带来的毛主席像章。

  此刻,七位勇士心里都明白这个举动的含义。

  9时10秒,核导弹发出一阵呼啸,带着浓浓的烈焰从发射阵地起飞了……10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罗布泊的巨响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1966年10月27日,中国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次氢弹试验成功。

  1964年到1996年,我国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在世界公认的有核国家中,是试验次数最少的。

  1996年7月29日,中国在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后宣布: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现已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1996年9月24日,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正当我国突破导弹、原子弹技术的时候,世界大国的激烈较量和竞争已由陆地扩展到太空。

  抢占“太空阵地”

  1958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会场异常热烈。会下,代表们津津乐道谈论着不久前苏联和美国卫星上天的话题。毛泽东察觉到了代表们私下的议论,他第一次当众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了总体设计,和火箭相继进入工厂生产。

  此时,中国的卫星测控网已经初具规模。在陈芳允、王大珩等专家指导下,从1967年开始,建立了渭南测控中心和酒泉、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喀什等卫星测量站。

  1970年4月1日,载有“长征一号”火箭和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经过4天4夜的秘密旅程,开到了酒泉发射基地。

  4月24日下午,周恩来打电话告诉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说毛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发射前两小时,最前沿的指挥员和专家们进入了设在地堡里的指挥室。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第二天,周恩来在广州举行的“三国四方”会议上宣布了这个消息。

  “三国四方”会议周恩来同期声:“为了庆祝你们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献来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昨天晚上,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中国人第一次激动的仰望着太空,仔细地寻找着那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脸上洋溢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中央广播事业局把《东方红》乐曲的原始录音带,送给了毛泽东主席。这件珍贵的物品一直伴随着他最后的岁月。

  1970年,许多在4月24日这天出生的婴儿,都被自己激动不已的父母,不约而同的起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叫“卫星”。中国拥有卫星的第二年,也就是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邓小平后来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精神1999年9月18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表彰大会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马兰烈士陵园这里是“两弹一星”创业者永恒的“宿营地”,他们以另一种方式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集结”。

  在这遗留着浓重历史痕迹的陵园中,元帅、将军、士兵、科学家、普通工作者,还有那些无名的墓碑,都静静地矗立着,默默守望着他们为之奋斗的这片土地,见证着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事业的历史跨越。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