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在缅甸奇迹般地创造了“仁安羌大捷”,拯救了500余名美籍传教士、新闻记者和7000余名英军。
后来他在1943年7月18日给孙立人将军写了一封信,里面描述了我父亲母亲当时的景况:
仲公师座钧鉴:
别后已逾三月之久,时在孺慕之中。六月间曾数次函禀,迄未见示,未识收到否。
……现家中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每以忠而忘孝以为搪塞之口实,午夜扪心,自深知于人子之职责多愧,心痛不已;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正在求学之中,小者尤在怀抱,嗷嗷待捕,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
父亲生于1908年4月17日,在家排行老四,共有兄弟姐妹子侄等18人。年幼丧父。祖居湖南桂阳五美乡双领新村,世代耕读勤俭持家,颇能自足。晚年在台湾回忆儿时的家庭教育时父亲曾说:“先父在日,法朱子家训及曾文正公治家之道,尤其侧重诚信与服从,吾母继其遗志,倍加严格。长兄习工业,服务于粤汉铁路广韶段;二兄习军事,卒业于潮校一期,三兄亦服务于军中有年,级至中校;五弟服务于桑梓,声誉卓然。吾母对儿辈婚事必经儿辈同意而后行,吾妻柳氏祖籍湘乡,寄籍南京,一九三二年结婚,生有子女各二。家中经济情形秉勤俭之家训,刻苦之精神,量入为出勉可支持,惟内子患宿疾甚以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