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叛徒的同窗
王学成叛逃投台后,台湾当局一如以往,还是以封官许愿那一套来“嘉奖”。他为了博得台湾当局的欢心,也不遗余力地表演“效忠”。1983年11月14日晚,在台“行政院”会议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手举随身佩带的制式自卫武器59式手枪和飞行图囊,以示“货真价实”。12月1日上午,在台“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他又秉承有关当局的要求,表演了所谓“宣布脱党”的闹剧。台“参谋总长”郝伯村上将授予他“空军少校”的军衔,并宣布奖励他黄金3000两,至此,他冒死背叛总算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加入了当时在台北被称为“超白金钻戒类王老五”的行列。
现在,许多年已经过去了,新闻界对他的身世尚非常模糊。本文根据多方查证,现将初步了解的情况披露如下,相信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看到王叛逃时代的一些背景及他本人的一些思想脉络。
经查证两岸可以找到的公开资料得知,王的出生地系河南开封市,出生年月为1955年。其祖父和父亲都是相当高级的国家干部,祖父据其逃台后称为资格相当老的“老革命”,曾被评为全国劳模;其父亲曾任某部委交通科学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并一度担任副所长职务。这里可以看出,王的家庭背景是比较好的。据说文革期间,其祖父和父亲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其祖父在某种失意的状态中抑郁而死。
王年幼时其父长期在北京和武汉工作,因此,他在祖母的照顾下,在开封度过了童年。他曾就读于开封演武厅小学。16岁时,由于其父工作已正式调动到武汉,因此,他随父至武汉读高中。高中毕业后,他的家庭因怕其按当时的惯例上山下乡,因此设法让他进了军队。1974年3月,他进入保定一所空军某初级航校,成了同龄人中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他在接受了初级航校的训练后,进入南方某空军飞行学校受训,毕业后分配至还航某部,并在服务几年后被任命为中队长。非常值得注意一点是,他在航校学习期间,他竟是后来于1982年10月叛逃台湾的吴荣根的同窗!吴荣根于他叛逃前四个月已先期驾机逃台。
王叛逃前已于1980年结婚,婚后分居两地,王因此对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制度满腹牢骚,而类似的休假制度既大大超过当时一般国家公职人员的休假标准,更是各国军人的通例,但王把这种制度看成所谓“压抑人性”。
回顾王的简历,笔者觉得值得注意的是两条:其一是从他的简单学习经历看,国家和军队在他身上无疑注入了更多的心血,而与同龄人相比,他之能参加军队,也反映了那时很多干部子弟的某种优越地位;其二,其祖父及父亲在文革中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也可以看出文革对军队的潜在和长期影响。
大势:80年代初中期的两岸
1983年,先后有四起我军航空兵人员逃台事件,是两岸政治攻心战中台军颇为“得意”的一年。但是,若从两岸关系当时的大势上看,这些事件并不能反映大势的进展,恰恰相反,由于两岸正经局势的演进,两岸恰恰处在关系倾向缓和的一个进程之中。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年,中国大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复出和整个社会进入思想解放为标志的反思阶段,改革开放的局面正在形成,国家也正在逐步摆脱文革阴影,步入正轨。(值得思考的是,在中越滋味还击作战后,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正规化、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的运动也在开展,这些历史运动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文革后的军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是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召开5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也已深入人心。在两岸关系上,党和国家决策层经过深思熟虑,出于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高瞻远瞩,以及对大陆战略重心的重新考量,已推出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雏形已经隐约可见,因此,两岸军事形势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换言之,大陆长期奉行的“解放台湾”的军事战略已被“和平统一”的战略所取代。
1979年元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祖国大陆宣布停止了超过20年的对金门、马祖的炮击。同日,中美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诺将在此范围内“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军自台湾撤离的工作已成定局。至此,对两岸军事形势一直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中美关系逐渐驶入良性的轨道。
在台湾方面,随着蒋经国“执政”进入末期,在时代大势推动之下,当局意识到一味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路线将不得人心,为了缓和岛内矛盾,因应大变的国际格局,因此,在考虑逐步放宽岛内控制的同时,在两岸军事方面悄悄放弃了痴心妄想的“反攻”战略,转而采取守势的方针,因此,对一直奉行的对大陆的自欺欺人的招降纳叛的政治攻势也声势小了许多。简言之,从前以军事为重心的对大陆战略已换位为以政治和经济为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