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星期四,早上8点,施道芬堡从柏林登上军用飞机前往拉斯登堡,随行者有他的侍从官海夫腾中尉和另一名军官,均属“反对派”集团。10点30分,飞机在“狼穴”军用机场降落,施道芬堡随即被汽车接往元首总部。与元首的会议本来预计在中午13点开始,施道芬堡必须在开会前启动定时炸弹的点火装置。然而希特勒12点30分来到会议室并决定立即召开会议,因为他会后还要会见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
希特勒提前开会的决定把施道芬堡搞得措手不及,因为炸弹需要提前启动引爆装置。施道芬堡以天气湿热为由,要求先进入室内的洗手间换掉汗酸扑鼻的外衣,并且稍事梳洗。一位漫不经心的军官随即把他带到洗手间,海夫腾也带着装有两颗炸弹的公文包一同前往。他从黑色公文包中取出炸药、引信、钳子,靠着他残存的左手上的三根手指吃力地将引信插入炸药。由于他的残疾影响了进度,原本计划的两块炸药,因为向元首作报告的时间已到,在元首副官的催促下,只得放弃原来的计划,改用一块,定时装置大概为10分钟。
施道芬堡换下湿透的衬衫,匆忙赶到会场。他原以为会议会在地下室里举行——地下室的墙是钢筋混凝土,墙上无窗,炸弹的威力会非常集中。可是他却被领进了一座木屋,这座木屋有三个窗子。炸弹在这里的威力将大打折扣。
进入会场前,有位军官主动来帮他提公文包,施道芬堡没有拒绝,并提出:“能否请你帮忙尽量把我安排在最靠近元首之处,如此我可以掌握一切资讯以供待会儿作报告用。”因为这本来就是听取他报告的会议,这样的建议也就看起来合情合理。会场内,包括希特勒与其他军官都围在一张长方桌前,参谋次长豪辛格将军正在报告东线形势。施道芬堡立即加入其中,并将公文包放在地板上,用脚推到了距离希特勒两步远的桌底。2分钟后,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去打个电话,请留心我的公文包,里面有机密文件。”说着便离开了会议厅。
如果施道芬堡放在公文包里的炸弹,在靠近希特勒的地方爆炸,那么历史将被改写。恰巧这时,一位军官伸腿碰倒了施道芬堡放在地上的公文包,这位军官出于礼貌,随手把它移到桌子腿的另一边。也许就是这个看来不经意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之后的历史。炸弹准时爆炸,24名与会者中3人当场死亡,1人不治身亡。他们是:上校布兰特、高级副官施蒙特、将军科尔滕、速记员海因里希·贝格尔。水泥屋顶掀塌一半,地上炸出一个大坑。但在爆炸的一刻,希特勒正趴到桌上看地图,这张桌子的桌角不是一根一根的脚柱,而是两块与桌面等宽的实心木板,高度可达人的腰际上部。桌面也是一整块橡木,约有4英寸厚。桌面与桌角像护盾一样,减少了爆炸对希特勒的冲击力,帮助他逃过此劫,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
由于一直没有关于伤亡的确切消息,柏林负责执行“女武神”计划的军官充满了疑虑。原来计划在希特勒被炸死后“反对派”立即夺取柏林各大电台和部局,从而控制全局,解除纳粹党人的武装,并向盟军提供希特勒的死亡讯息以便议和。由于希特勒是否死亡并不确定,军官中出现了分歧:一方主张等待消息,暂不政变;另一派则要求立即动手。就这样柏林的同谋者们在爆炸发生后的3个小时中居然毫无作为,虽然施道芬堡坐镇指挥后情况有所改观,但为时已晚,在希特勒未被炸死的消息证实后,许多原先的同谋者纷纷倒戈,政变在11个小时内就被平息了。
21日凌晨,希特勒发表广播讲话:“一个野心勃勃的,毫无理智的,同时也是罪恶的愚蠢的军官集团试图杀了我,从而剥夺我对德国军队的指挥权…可事实证明,这是天意,我会继续我生命的目的,就像我到现在做的…现在要无情地除掉的是一个非常小的小帮派。”随后,在柏林军队指挥部(今德国国防部)的大院里,4名参与暗杀和政变的高级将领被处决(包括基尔海姆上校、奥尔布里希特上将、海夫腾中尉、施道芬堡上校,贝克大将在房中自杀)。在东线的特雷斯科亦自杀身亡。
当晚,希特勒开始了血腥镇压并组成“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施道芬堡及其他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焚。在这次大清洗中,约7000人被捕,4980人被处决。
另一位牺牲者是名将隆美尔。由于被举报涉嫌参与暗杀希特勒,希特勒给了隆美尔两个选择:要么自杀,然后为其举行国葬,要么接受法庭审判丧失名誉。为了保护家人,隆美尔选择了前者,10月15日在自己的车中服毒自杀。“沙漠之狐”隆美尔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2004年7月20日,在7·20事件发生60周年的纪念日上,他们的英勇行为终于获得了公正的评价。联邦德国总理施罗德称他们是“自由、民权与欧洲统一的先驱”,并称7月20日是德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在影片《刺杀希特勒》末尾,银幕上出现的文字是:德国人民后来没有忘记这些英雄…(资料来源:peter hoffmann,the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sistance 1933-1945;《秘密德国:刺杀希特勒之“华尔奇丽雅”行动》,(新西兰)麦克·培金,(美)理查·雷伊(richard leigh)著,麦田出版社;《刺杀希特勒》,(美)罗杰·穆尔豪斯,上海远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