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段祺瑞这个人是忠是奸?
朋友大概读了我的一本小书《近代百年波涛》,在这里面,我简单地说到北洋军阀内部也有矛盾,段祺瑞学了袁世凯的一些手段,用来反对袁世凯。也许令人由此想,袁世凯是大奸,段祺瑞反对他,那是不是也有点“忠”的成分呢?
这只是一个形式逻辑的推论,也有趣。
段祺瑞本是袁世凯的一名大将,后来袁世凯要称帝,大将冯国璋、段祺瑞却与他有矛盾,不听话。段祺瑞是陆军总长,握兵权,各地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时候,袁要段祺瑞担任征滇(云南)军事统帅,段祺瑞就学袁世凯以前对付清廷的态度,老是说“宿疾未愈”,不出来。他是袁世凯的好学生,连耍花样的招式也学个十足。
不过,怎么说都好,这只是个人层次上的忠奸。如果我们要正面讨论忠与奸,那自然先要确定一个前提:对国家、民族、大众的忠才是忠。在这个大前提之下,答案简单:段祺瑞与整个北洋军阀,都是奸。
辛亥革命以后,满清的帝制已经推翻了。但是孙中山的力量仍未足以真正建立起一个民国。当时掌握军事实力的袁世凯冒了出来,受到外国政府的支持,(一九一三年,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与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二千五百万镑,以盐税作抵押。袁世凯的投靠外国势力,此为一例),对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施加压力。终于孙中山只好让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同时,各地方性的军阀也活跃起来。
军阀统治的时期不算长,从一九一二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到一九二七年北阀军胜利,不外十五年左右,在历史角度来看只是一瞬,但是军阀之间的互相争夺、分合,却异常复杂,各出手段,如果用来说故事,是一本大书。其中也有说不尽的反复奸诈的故事。在个人关系上,甲对这一个“奸”,同时可说对另一个“忠”。不过对国家人民来说,都不忠。
说段祺瑞不“忠”,在他执政的时候,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九二六年三月,国民军北阀期间,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阵地,甚至联合英美八国援引《辛丑条约》(一九○一年列强各国与清廷签订),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日本军舰炮轰大沽口时,被国民北阀军击退)。这时北京群众万余人集会,要求段祺瑞政府“驳牒”、“逐使”,反击外国干涉。当群众游行到执政府门前时,就被段祺瑞的卫队屠杀,死四十余人,伤一百多人。这件事史称“三一八惨案”,这就是段祺瑞的真面目。在这关键时刻,他对帝国主义是如此之忠,对人民如此不忠。
人们喜欢讨论“忠”“奸”,多半恐怕是受戏台上忠奸脸谱化的影响,脸谱化其实是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
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手段多,善权变,就会被认为是奸。但这是处事方法上的奸,不是根本大立场的奸。像曹操,这个人其实一生没有对人民干过甚么坏事,但他在具体处事上多诈变,就在戏台上被当作大奸的代表,可以叫一声冤。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吴羊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