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行动成功,无论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在进入海域以及进行战斗巡逻阶段,全体官兵非常重视潜艇出航的隐蔽性。浮出水面航行时,主要危险来自于美国海军基地反潜航空兵,夜间也很危险,因为美军反潜机主要用机载雷达搜索目标。苏军潜艇雷达工作搜索站只能判定对方雷达的载体(飞机或舰艇)、大概方向,根据信号强弱确定大致距离,虽然预警情报较少,但只要保持高度警惕,指挥得当,还是能够紧急下潜,避免被美军发现。
为此,太平洋舰队柴油潜艇支队在日常战斗训练中,非常重视紧急下潜机动演练。支队规定,全体艇员在顺利完成首要(组织)准备任务后,必须在深水湾完成100次静止和行进中紧急下潜演练,掌握最复杂最重要的机动技能后,才能出海。每个战斗班组都要演练,全面保障潜艇及时、成功规避,防止被美军飞机发现。
从战斗值勤区域返航时,最初的航线是从菲律宾海北上,经中国东海,绕过日本,经北方四岛海峡、拉彼鲁兹海峡进入日本海,然后返回太平洋沿岸的基地。由于返航途中需要较长时间,导致战斗值勤时间相应缩短,后来调整返航路线,沿与出海时相反的航线行驶,同样经过朝鲜海峡,从而缩短返航时间,保障潜艇更长的战斗值勤时间。
在单艇独自出航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开始提出编队出航前往大洋海域值勤的战斗任务。几艘潜艇在相邻巡逻区内自主、协同行动,覆盖美军导弹核潜艇出没的大部分区域。出发时,潜艇各自出航,在朝鲜海峡附近水域会合,然后组成编队,度过海峡,之后分别下潜,进入各自巡逻区域执行任务。这对协调指挥、保障潜艇相互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时,舰队司令部得到美军航母攻击编队航行情报后,立即重新调整潜艇战斗编队队形,所有潜艇保持规定间隔、航向、速度和下潜深度,同时追踪敌舰,在美军航母编队将要通过的海域,在最有利的位置上组成潜艇幕障,阻止敌人。
后来,太平洋舰队几艘613型潜艇进行一系列改进,装配新型声纳设备,升级为613v型,续航时间增加到45天。1965年美国悍然发动越南战争后,为侦察和跟踪美军在中国南海的行动,当年8月,苏军太平洋舰队补充装备了几艘潜艇,其中包括s-145号613v型潜艇,在8~9月天气最热(潜艇隔舱内最高温度达到摄氏60度)、台风开始肆虐的时期,完成了2000多海里的战斗出航,谢科托夫中校指挥s-145号潜艇多次创造苏联柴油潜艇战斗出航的最佳记录,证明太平洋舰队具备较强的潜艇作战能力。613型潜艇也成为最可靠的潜艇,在战后建造的200多艘该型潜艇中,只有3艘发生事故沉没,并且全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到20世纪60年代末,613型潜艇时代结束了,逐渐被611、641大型柴油鱼雷潜艇和629、651导弹潜艇替代,战斗值勤水域由大海扩展到大洋,从而正式进入了苏联海军的大洋时代。
1970年4~5月,苏联海军四大舰队所有战备力量根据“海洋”大规模演习的统一设想和计划,在海军总司令亲自指挥下,进入大洋水域实战练兵。太平洋舰队柴油潜艇直接参加,仍在服役的613型潜艇通过桑加尔海峡和朝鲜海峡进入阵地,搜索和跟踪进入日本海的美军航母编队。s-62号潜艇装配雷达定位设备,密切监视、随时通报广大面积水域内水面和空中情况。几艘柴油潜艇执行特种搜索反潜行动,在彼得大帝湾,搜索和驱逐经常抵进符拉迪沃斯托克侦察的美军核潜艇。新型641大型柴油潜艇则南下进入菲律宾海,密切监视美军导弹核潜艇的一举一动。
太平洋舰队柴油潜艇还经常执行其他任务,其中包括在乌利斯湾对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重力测定摄像侦察任务,协助计算人造地球卫星、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其他目标飞行轨迹。太平洋舰队第8战役分舰队(印度洋分舰队)长期在印度洋执行任务,经常保持2~3艘641大型柴油潜艇进行战斗巡逻,每艘潜艇续航时间为90天,一次轮换可连续进行9~18个月的战斗值勤。在两伊战争期间,第8分舰队潜艇在印度洋北部进入战备状态,圆满完成了保障波斯湾内苏联船只安全的任务。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地区,局势激化后,第8分舰队潜艇密切监视美军航母编队,搜索美军核潜艇,切实保障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