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前,东北的局势已经很紧张。留守在东北的荣臻多次请示张应对办法。张一直没有明确的态度,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坐在东北的人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也商量过日本人进攻时是否开枪。虽然荣臻提出过日本人进入到七百米距离就开枪的想法,但他也不是下了狠命令,而是和大家商议,希望王以哲把这个事情承担下来。你长官不拿主意,要下面的军官拿主意,这对王以哲来讲更是承担不起。他们开会的结果除了沈阳的警察局长黄显声明确表态遇到日本人的进攻,他是要坚决反击之外,无人对反击做出回应。他们没有人想过守土有责。“土”对他们来说是个什么?只是一个吃饭的饭碗,有枪走到什么地方都不愁找不到饭碗。后来的韩复榘也是这个德行,当他一枪不开放弃了山东的时候,他的手下问他为什么不和日本人拚一下,这么轻易就把家丢给了人家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结果他的回答就是,不管走到那里,只要有枪,有银行,到哪都不愁没钱花没饭吃。真有大丈夫四海为家的气慨。
918的当晚,张学良和东北失去联系,这是有据可查的,在当晚失去对东北的指挥不奇怪,但在此之后的四五天就渐渐地恢复了联系。这时候对日本人的入侵,他依然没有组织抵抗,而是下令撤退。就在失去联系的这几天里,没了指挥的军队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样的事情,就是走,带着老婆孩子家资软钿走。等恢复了联系,他更是下令,走。好再在若干年后,他也算讲了实话,不抵抗是他的命令,不是蒋的指示。给这段历史公案做了一个权威的了结。
有条件的,不管是兵还是官,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带出来一起走了。只是可怜了无依无靠的老百姓。
其实当我们往深处想一想,我们不能全怪张学良东北军。当年的中国不就是那样吗?国家不是咱老百姓的,是皇帝的,亡国的是它皇帝亡国和咱老百姓无关,亡不亡国,咱们老百姓什么时候都是奴才都是屁民。既然如此,咱们犯得着为他去拚命吗?要知道,从1911年到1931年才二十年啊,二十年的光景就想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让老百姓都有民族国家意识,太不可能了吧。就在二十五年前的北京城,大清国的兵为了几两银子帮着被围困的洋人送信搬救兵,二十五年后,胡子麾下的兵就会为了国家百姓去跟东洋人拚命?这个动作的难度太高了。再往深处想一想,不要说当年的中国人,就是今天的中国人又有多少搞得清楚国家民族中的深意呢?咱们自己都闹不明白的事情,又如何去苛责曾经的皇帝子民?
丢失东北对张学良个人并没有什么损失,对他来讲只是换了个吃饭的饭碗而已,他一样的舞照跳烟照抽。他在918中被日本人虏去的老婆孩子兄弟姐妹还有他的母亲姨娘大人四五十口,还有他个人的巨额财富日本人为了拉拢他全部如数归还给他。
但是,1931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皇帝治下的中国了。人民的国家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这完全要归功于孙中山,如果不是他倡导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现代国家意识,抗战不可能取得胜利。在此之前,中国人讲的忠君爱国,其实质只是忠于君王,国家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天下”,谁抢到手,谁就可以奴役它,把它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聚宝盆,最好是永远都不放手。
对于这个轻易换饭碗的张公子,国人不能原谅。国人已经不再甘于白养一个只管吃饭不干事的混世魔王了。国人的咒骂总算把这位张公子骂了个半醒。到了长城抗战的时候,他还是想好好的和日本人打一仗,可是他的兵还没醒过来,他的官更是以个人利益为第一。长城抗战,他败得一塌糊涂,只得退出平津地区。丢了东北的金饭碗又丢了华北这个银饭碗,只能去捧西北那个土饭碗。
东北军退出东北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年的人们不同现在的人,只喜欢到本乡本土的军队中当兵,没多少人愿意到外乡人那里当兵,更何况东北军的名声也不好听。东北军离开东北后,就很难再招到新兵补充军队了,这样一来东北军自然减员很大。东北军如何生存下去,实在是个大问题。恐怕到了这个时候张公子才有了丢失家园的切肤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