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史专家刘登锐:
航天器选择“飞船”没走弯路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较晚,在已经有了借鉴的情况下,我们的航天器为什么没有选择美国的航天飞机?
刘登锐:俄罗斯采用的是飞船技术,美国是航天飞机。就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航天飞机固然有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投入大、危险性高、相关技术基础缺乏,所以研制航天飞机并非中国的最佳选择。
实践证明,我们研制飞船没有走弯路,恰恰是航天飞机走了弯路。根据美国方面披露的消息,2010年,美国现有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航天飞机将逐渐告别世界载人航天的舞台。
延伸?
广东飞行员运送第一颗原子弹
在广州空军某干休所,住着一位叫李贤凤的退休飞行员,他来自广东南雄老革命根据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45年前曾率领机组完成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一系列飞行任务。至今,他的身上仍然留有轻微辐射的痕迹。
当时,接受了绝密任务的李贤凤担任一架伊尔-14型飞机(如图)的机长,负责装运原子弹及配套器材和运送蘑菇云中取回的样品,后来他还成为执行任务临时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党支部书记。
原子弹临爆前,由李贤凤的机组负责将分解的原子弹,运送到前沿基地进行组装。这个任务是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利用地形地物,采取隐蔽低空飞行,通信联络上也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如此这般,飞机连续飞行多次把原子弹顺利运到目的地。原子弹运抵后,该机场没有任何不正常反应,保密效果很好。
原子弹爆炸后,又是李贤凤率领送样品的机组飞往北京,沿途战胜恶劣天气,经多次加油、吃饭后,经过8小时零8分的长途飞行于深夜2时16分,终于将样品安全送到北京。中央有关领导和专家等,在南苑机场迎接样品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