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队中的秩序
在有关这个话题的事例中,德来斯戴尔特遣队(tf drysdale)11 月 27 日夜间在古土里与下碣隅里间路段的经验会是最有教育性的例子。这支小型的特遣队由 英国突击队、一个陆战连、以及一个步兵连组成。他们在收到中共部队已经切断 通往下碣隅里的主要补给线的报告后由古土里向北出发,尝试打通补给路径。它先扫清了古土里以北紧邻主要补给线的脊线,然后乘坐卡车前进。一支补给车队 原本预计要接受它的保护,紧接它的后方前进。在特遣队的最前端有一个中型战 车排,最后端在卡车纵队之后也有另一个战车排担任后卫。这支纵队在古土里山岭线以北开阔地区撞入了中共部队(估计约3营兵力弱)的伏击,它的溃散主要得归罪于其中装甲部队的运用态度。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在这个事例中,行动与反应等等几乎就跟三天后在 kunu-ri 与 sunchon 路 段之间发生在第二步兵师纵队上的不幸遭遇如出一辙。当那些装甲薄弱的车辆进入敌人火力走廊时的安全完全依赖着运动的快速程度时,坦克车却在中共部队 开始对它们厚重装甲不痛不痒地射击时停下来还击。这造成了整个车队的停顿, 并且让卡车部队被从侧面射来的火网痛击却无法反击。跟坦克部队的多次争论与恳求都没有什么效果,他们并不受特遣队指挥官的节制,而且他们对于自己的行动造成后方车队的损伤的情形也无动于衷。 为了避免整个特遣队被摧毁,步兵单位的军官们(包括一名空军前进观测官)不得不起而干涉战车部队的行动,要求他们不要还击而继续前进。在车队最后方的人根本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知道引起整个车队瘫痪的原因并不是中共军的炮火,反而是自己的坦克部队。最后,特遣队中大约有半数脱身,也丧失了约50% 的车辆;补给车队全军覆没,人员不是伤亡就是被俘;引起同伴这场大灾难 的战车部队却安然脱身,毫发无伤。
那些能看到这支小小特遣队遭遇伏击与溃败全貌的人都同意,失败的主因不在于中共军炮火的效果,而是在于战车部队自身缺乏管制,它与后随的卡车部队间缺乏通信,以及坦克部队不了解他们打打停停的战术对于后面车队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对于美军装甲部队与摩托化部队在陆上共同行动来说是个相当新的问题。它的共通点可以从德来斯戴尔特遣队和第二步兵师纵队的相同经验中看出。它们也许应该被更进一步地仔细研究一番,因为从中可以发掘出许多重要的教训。而且,只要敌人继续采取横过后方切断撤退路线的战术,这个情形就可能再度发生。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的是,除非能够仔细地评估这个问题,并且订定果断的标准作战 计画来确保纵队中战术上的整体行动,战车部队的存在对于一支经由狭窄道路通过敌方控制区域的摩托化纵队并不见得能保证有额外的保护作用,它反而可能增加了纵队的脆弱性。在机动性是安全前提的行动中,原本以为是个防盾的单位却拖累了整个部队的运动, 在第二师的事例中,装甲单位散布在整个纵队之中。德来斯戴尔特遣队中则是用来掩护纵队的前头和尾端。由于两者在开始行动前都没有事先确认管制与通信的方法,结果也是同样地凄惨。
中共军的大目标
虽然在陆战第一师的整体行动中,德来斯戴尔特遣队算不上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它是中共军在对陆战第一师攻击中根据其整体目标获致战术上区域性成功的一个例子,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德来斯戴尔特遣队的经验。在这个例子中,就如同中共军在kunu-ri以南攻击第二步兵师的行动一样,敌军的主要目的在于诱使我方攻击兵力作最大限度的延伸,然后切断主要补给线,当主力部队开始对其后方的压力做出反应的时候,再以包围的态势摧毁主力部队。陆战第一师防止了这个事态的发生。陆战第一师不论在攻击或是防御的行动中,总是以最大的努力保持阵线的稳固,这包括了它最初北上长津湖区与西向柳潭里的攻击,以及后来向南撤到真兴里的行动。德来斯戴尔特遣队的不幸在于它受命打通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间的主要补给线;在此事件后,虽然中共军切断了古土里与下碣隅里(陆战第一师师部)间,以及下碣隅里与柳潭里(第五团和第七团作战区域)间的主要补给线,陆战第一师不曾再尝试以兵力不足的部队打通补给线。它暂时接受了这个状况。在此后陆战第一师各单位以要塞的观念来防御自己的阵地,但是也采取必要的反击行动来打乱中共军的阵脚,并且不轻易地让中共军不付出代价就取得寸土。实际上,陆战第一师的纵队等于是在敌人控制区域中以一连串的坚强据点所构成的。对于这些据点的补给与伤患的撤退都是由空中进行,飞机跑道的建构早在中共军开始在长津湖区现身之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正如本文后面会再度讨论的,在它的四个主要据点中──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陆战第一师极度强调(防御)组织的深度以及地区中各部队的整体性;有时甚至为了保持阵线较大的严密性而把紧邻的高地弃之不顾,任其落入中共军手中。这样的抉择后来证明收获极大,并且没有引起我方太大的损失。中共军在对这些坚强据点的持续攻击中损失惨重。在这四个区域中发生的都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共军的攻击从开始时极度猛烈,强度逐渐地减弱,直到最后他们再也受不了,从前线撤退;这时虽然他们人数仍然还有许多,并且在白天可以看到四散在原野和山岭间,他们却显得十分被动消极,也没有持续有组织的攻击行动。坚决果断的防御影响中共军攻击士气的效果可以从陆战第七团f连令人惊异的例子中看出。f连独力据守从下碣隅里的师部到柳潭里的第五团和第七团所在地之间的一个隘口,完全被孤立在阵地之中,守了五天五夜。在这段期间,这个连被大约两个营的中共军重重包围。第一晚,他们的阵地遭到猛攻并有一角被突破,但是在天明前又重新夺回。第二晚时,敌军以和前晚约略相同的路线及兵力攻击,也再度被击退。第三晚,虽然f连已经有许多伤亡,但是中共军的攻击也显得软弱无力。接下来两天中,虽然在f连阵地的目视距离内可以看到有大量中共军的活动,但是却没有采取任何攻击行动。到了第五天早上,第七团的一个营前来援救f连,但在离f连不到1000码处遇到中共军强烈的抵抗而停了下来,此时f连虽然已经死守阵地5天,却仍然士气高昂,他们用无线电跟该营联络,准备主动派出一支巡逻队替他们领路。这个例子并不是罕有的特例,这是充斥在陆战第一师战斗行动中的典型精神。“我们一直觉得是占了上风,并且当敌人想要打上一仗时我们总能将其痛殴一顿。”史密斯将军谈到其部队的行动时说道。从陆战第一师主要作战地区各连和各排行动的仔细分析中,以及从火线上所看到中共军的损失与反应中,都可以支持他的看法。就他们所见所想而言,(陆战第一师的士兵)相信他们在各场战斗中都是胜利者,他们自信是主要凭着自身的战斗力而获致这样的结果。他们对那些对于他们行动嗤之以鼻的新闻报导感到愤慨 [ 译者注:指的是从撤退以来到这篇报告撰??陆战第一师在敌人控制地区过度延伸,因此不得不由其他非陆战队的单位施以援手才能逃脱。在记录上再加这一条就足够了:自第五团和第七团从西面的柳潭里撤出并接近位于长津湖南端的下碣隅里的师部防御阵地开始,陆战第一师对于其本身抵御更大中共军压力的状况与能力感到十分有信心。从那时之后,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如何能保存实力,并以最少人员和车辆的损失驱离南面主要补给线沿路岭线上的中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