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力点一个碉,三个碉堡一座楼。每修建一座碉堡,大约需要40立方米片石和30袋水泥,以及400公斤钢材。新华社在1949年5月8日的报道中称,据一位工程师计算,如果将这些修碉堡的水泥用于建设,至少可以盖20000间洋房,而如果把修碉堡的劳动力投入耕种,至少可以使4000顷荒地变成良田。
在这5000余座碉堡中,东山牛驼寨要塞的庙碉,以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稳固的结构而堪称“碉王”,它独特的造型显然与众不同。
牛驼寨要塞始建于日伪时期,日军在这里修建了永久性地面工事、地下隧洞和雷达站,鲜为人知的地下隧洞神秘而诡异,有人说,它四通八达,其宽度可以容纳四列纵队并行,向西北可连接牛驼村,向东南可以连接小窑头等要塞,通过牛驼村和其它要塞又可以形成直达太原的交通环线;还有人说,隧洞的中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堡”,它不可思议的高达9米,可以在战时作为小型兵工厂。
牛驼寨要塞经过阎军的加强之后,以10座主碉为阵地支撑点,每座主碉周边,又有若干个副碉或火力点拱卫。除2号碉为2层片石碉堡外,其余主碉均为3层片石碉堡,3层片石之间又灌注了2层钢筋混凝土,壁厚超过1.5米。在这10座主碉中,位于要塞中心的是10号炮碉,指挥碉则是东南方位的4号碉,因为4号碉是在老爷庙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又被称做“庙碉”,它统帅着最为顽固的牛驼寨要塞,是名副其实的“碉王”。
如今,庙碉早已被废弃于荒野,只供一些喜欢军事或是寻访历史踪迹的爱好者来参观。近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决战太原》,日本导演池谷薰拍摄《蚂蚁部队》时都曾专程来这里取景。
阎锡山之所以热衷于修建碉堡并迷信“碉堡战法”,据他自己解释说:“共产党凭的是人多,用的是波浪式冲锋的人海战术,所以到处取胜,谁防不住这一手,谁就要失败。我们一定要凭借碉堡群组成的据点工事,充分发挥火力,做到以铁弹换肉弹,共产党就没有办法。”然而,阎锡山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碉堡是防御轻武器的有效工事,却无法抵御火炮尤其是重炮的攻击。对付这些碉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炮火覆盖。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小米加步枪”?那不过是对八路军极端困难时期的一个比喻,阎锡山知道用火海应对人海,却不知道昔日的“土八路”已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1948年10月5日,已经进抵前线两个多月的徐向前兵团正式发起太原战役。双方激战的结果,老阎的碉堡阵不能挽救他统治山西38年最后覆亡的命运,次年4月,太原终告解放。阎锡山的大部分碉堡也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之下,被炸得粉身碎骨,变成一个个破烂丑恶的水泥怪物散落在各处。
太原战役初期,为了支持徐向前兵团作战,解放军华北军区的“看家宝贝”--两个炮兵旅和一个坦克大队全部出现在太原前线,不久,这两个炮兵旅分别被改编为炮兵第3师和第4师。炮兵师是什么概念?在民国军事史中,中央军炮兵部队最大的编制是炮兵旅,从未上过师一级的规模,唯一的例外是游离于中央军系统之外的晋军,阎锡山在太原战役前夕组建的迫击炮师,是国军历史上仅有的一个师级编制的炮兵部队。
总攻前夕,第四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挟辽沈、平津之余威千里驰援太原,他们带来了两个装备有大口径日式、美式榴弹炮的重炮团、一个野榴炮团和两个高射炮连,其中一个炮兵团全部为朝鲜族将士。至此,太原前线一共集结了3个炮兵师,拥有各类火炮1233门,加上缴获的阎军火炮,数量超过1300门,比阎军多出一倍,尤其是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数量10倍于阎军,取得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成为压制阎军炮火、城市攻坚的重要保障。在同一时期的城市攻坚战中,解放军在济南战役使用了500余门火炮,锦州战役使用了600余门火炮,天津战役使用了1230门火炮,太原战役,可能是参战火炮数量最多的城市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