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解放西安中的情报战:用胡宗南的电台传递情报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3 00:31:26

吕出(1950年摄于西安)

已经83岁的吕出精神矍铄,谈起话来思维异常清晰。

  今年的5月20日是西安解放60周年纪念日,有很多很多的人,为西安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中,有我们熟悉甚至熟知的人;然而,也有些人,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是隐蔽战线的工作者,职业的特殊性质,让他们一直无法生活在阳光下。但是,历史应该铭记,所有的西安人民更不应该忘记。“共和国的无名英雄”这几个字就是他们的名字。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不约而同开始关注这群特殊的群体--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当麦家的小说《暗算》摘取茅盾文学奖后,人们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当电视剧《潜伏》火爆荧屏后,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本文的主人公叫吕出,有人说他是西安的余则成,但他和余则成又不太一样,因为他和他的情报小组,用胡宗南部队的三部电台同延安方面联络,这在整个世界情报史上都是令人惊讶的。正是通过这三部电台,当胡宗南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到他的军长手里时,那些命令已经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西北野战军领导人的手里……

  幸运的是,在西安解放60周年之际,这位见证参与了这座古城解放的老人依然健在,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不过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今年五一前夕,记者特意赶到老人如今生活的乌鲁木齐市采访他,令记者意外的是,老人的思维异常清晰,谈起话来条分缕析,逻辑严密,很多涉及保密工作的内容只是一语带过,压根儿没有给记者深问的机会,其缜密的思维令记者不敢相信面前这位老人已有83岁。

  没有被漂“白”之前 他先被染“红”了

  1926年,吕出出生在陕西华县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那时他的名字还叫吕重山。老天没有特别眷顾这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读完小学他就辍学了,15岁的他不得不早早外出“打工”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听说驻守在潼关前线的抗日守军胡宗南第一军征召童子军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应征了。只是他没想到,这一去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胡宗南坐镇大西北后,深感通讯系统是他数十万军队的中枢神经和命脉,于是把这最重要的命脉交给了他的心腹王微。王微为了让未来的胡系通讯官绝对忠诚,特意挑选了一批不谙世事的娃娃进行培训,吕出就“幸运”地成为在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通讯军官训练班”第二期的学生。从训练班毕业,他成为胡宗南总部通讯营电台的报务员,每天负责抄译新华社电讯稿。回首那段日子,吕出感慨颇深:“毕竟参军时自己还只是个15岁的娃娃,没有什么判断力,为了生活加入了胡宗南的部队;但国民党的部队还没把我漂'白'之前,看了那么多新华社的电讯稿,忽然觉得很多事情延安那边似乎更有道理,当时的我没有太高的政治觉悟,但这些电讯稿无疑对我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现在回想起来,就是没有漂'白'之前,我先被染'红'了。”

  十九岁陕西小伙 领导了一场“罢工运动”

  如果没有1945年那场“罢工运动”,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故事,吕出可能会继续当着他的报务员、电台台长,甚至会成为胡宗南身边的高级军官。不过历史不容假设,那场“罢工运动”终究还是发生了--

  1945年,时值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日本的投降指日可待,国统区里战争状态下被压抑得人性的贪婪开始萌动了。吕出所在的通讯营里,大小官吏贪污成风,更过分的是克扣报务员的夜餐费和伙食费,都是十八九的大小伙子,正是“吃死老子”的年龄,眼看着桌上的伙食越来越差,肚里的油水越来越少,而那些当官的却一个个钵满盆满,脑满肠肥。报务员们愤怒了!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