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胶东抗战故事:女学员拉手榴弹自尽却炸了日本兵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30 11:17:41

根据地兵工厂在生产手榴弹支援抗战

抗战时,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木柄手榴弹

  如果问胶东公学的老人,大多会记得同学里曾有过这样一档子事儿。有一个女生,在扫荡的时候被鬼子堵在了老乡屋里。她自知没法逃脱,为了不当俘虏,拉响身上带的手榴弹要和敌人同归于尽。结果这个悲壮的故事出了个喜剧性的结尾。敌人是“同归于尽”了,女生却神奇地回到了课堂……手榴弹都炸不死,这得什么样儿的“铁姑娘”啊!这个炸不死的女八路,根据胶公校长李芸生的回忆,就是1941年普通科的女生阎云。

  说起胶东公学的女生,董仁棠将军说过一段顺口溜,叫做“胶东女儿花一样,胶公女生是花中王”,极言胶东公学女生当时的“社会地位”。

  女生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根据同学回忆,阎云可不是什么“铁姑娘”,按照比她晚两年入校的刘瑰玲回忆,阎云“个子不高,白净的脸庞,喜欢笑,笑时露出一颗小虎牙”,“很善良”。

  不过,刘瑰玲最初有点儿奇怪,这个长得挺甜的师姐,无论春夏都戴一顶鸭舌帽,总是把自己弄得跟小伙子似的。

  当时胶公女生都是齐耳短发,就是阎云和刘瑰玲头上怪异,阎云是总戴着鸭舌帽,刘瑰玲则是一脑袋洋气的大波浪卷发。因为这个阎云总被当成俊俏的小男生,刘瑰玲则常被老百姓当成八路抓来的“女汉奸”。弄得她很苦恼。

  其实,刘瑰玲也不想留这个发型,是因为学校要演出话剧《姊妹花》,找人演其中的妹妹,这角色是个城市少女。城市少女应该是什么样儿呢?导演江风出主意,说烫发阿,烫发一看就是城市的嘛。

  正好刘瑰玲有一头长发还没来得及剪掉,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问题是当时学校都是在乡村山区转战,怎么烫发呢?没关系,土八路因陋就简,负责化妆的吕亚军(雅君)先生拿了双铁筷子在火里烧热就帮刘瑰玲打扮起来。

  别说,还真象那么回事儿。看起来很时髦洋气。

  而阎云戴鸭舌帽的原因,后来有人告诉刘瑰玲,那是因为42年反扫荡的时候,阎云藏在老乡的炕洞里被日军发现,为了不被俘受辱拉了手榴弹,结果头皮受伤好久长不出头发来。这样,爱美的阎云只好无论寒暑都戴帽子了。

  这一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阎云的同学宋志中是她“自杀”后亲身照料她的,后来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的经过。

  事后考证,阎云被围的村庄,应该是文登县的大章村(现属威海市)。日军是在傍晚对这个村子进行突袭的,动作很小心。估计是有情报告诉他们村子里有八路,可不知道是哪个部分的。

  说起来,胶东公学和鬼子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说有澡堂子里光着屁股也能把日本人认出来的功夫吧,也是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弦儿的。所以,尽管有点儿麻痹,在遭到袭击的时候,他们的情况还没糟到透顶。

  日军在村边路上刚一露头,就被警惕性很强的哨兵发现了。

  公学是学校,只有干部和哨兵有枪,高年级同学有手榴弹算是自卫武器。大多数人都只有笔墨纸砚蜡纸钢板的,基本没有战斗力。可是,当时胶东公学男生黑棉袄女生蓝棉袄,都是制式服装,和八路军没什么区别,一但与敌人遭遇目标十分明显。所以,一发现了敌人,负责的干部赶紧组织学员和老乡撤退。连续的扫荡把八路军和老乡都练成了飞毛腿,一直到人都撤上了山,鬼子才摸进村口。 

  因为敌军行动隐蔽,这个撤退很仓促。到山上大伙儿刚想喘口气,一点人数,坏了,少了两个女生。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