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价格一直呈下滑态势,去年下半年起更是急转直下。
从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历史趋势图不难看出,从2011年11月初煤炭价格下降以来,到2013年10月9日,环渤海地区的平均价格水平除有两次小幅度反弹外,基本上都处于下滑状态。
从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平仓的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看,2013年10月9日和2011年10月19日的平均价格相比,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由847元/吨下降到530元/吨,下滑317元/吨,跌幅达37.4%。
这一价格即使与现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连涨十周之后的622元/吨相比,也下降了225元/吨,跌幅仍高达27%以上。
煤炭价格之所以遭遇如此深幅调整,与之前煤炭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过快,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是分不开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根本解决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同时,煤炭产能不消化,价格持续上涨的支撑就不可能存在。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中,煤炭行业共投资2.27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煤炭产能,主要产煤省区经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后的矿井陆续投产,形成了当前巨大的市场过剩压力。
煤炭贸易专家黄腾曾表示,目前煤炭行业总体产能过剩接近10亿吨,未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的压力非常大,产能过剩的局面不改变,煤炭价格长期走跌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曾向媒体表示,现在煤企赚不了钱主要原因是产能建设太超前,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煤炭市场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但眼下也要承担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后果,并要直面需求增速下降和进口煤冲击带来的挑战。
相对低廉的进口煤炭价格以及持续增长的进口量也让国内煤企遭受重创。 进口煤“大兵压境”,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市场空间,让国内煤企面临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
事实上,近年来煤炭进口量一直在大幅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煤炭分别为4040万吨、1.27亿吨、1.654亿吨、1.82亿吨和2.89亿吨。
在2012年煤炭进口量大幅跳增至2.89亿吨之后,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11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含褐煤)2.92亿吨,累计同比增长15.1%,已经超出2012年全年的煤炭进口量。
并且,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在连续3个月下降后出现反弹。今年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到了2872万吨,环比增加了435万吨、增幅为17.9%。这也是今年以来仅次于1月份的次高水平,预计上述状况有望延续到12月份,甚至明年1月份。这将进一步减少消费企业对内贸煤炭的需求,抑制国内煤炭价格上涨。
国内煤炭市场自然不能拱手让给进口煤,但如果自身竞争力不足,市场空间不断被“蚕食鲸吞”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累计产量34.2亿吨,前11个月煤炭产量同比增长0.35%,实现正增长。其中,11月份全国煤炭产量3.3亿吨,煤炭销量3.17亿吨,同比均略有上升。
单从前11个月的国内煤炭产量与进口煤数量的增幅来看,国内煤炭产量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只同比增长了0.35%;而同期进口煤的数量却同比增长了15.1%。这说明国内煤炭消费量的增量空间越来越多地被进口煤挤占,这无疑让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