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武汉后,从没拿过菜刀的郭立恒开始拜师学艺,先是去职校学习做包子,不见成效。后来又前去天门找大师傅拜师学艺,先是跟着师傅打下手,后来学和面、揉面、调馅等技术,其间也会主动去尝试不同馅料的调制。
“还是成效不大,做出的包子口感不稳定。”郭立恒说。这就有了后来他所说的“卑鄙的学习方法”:面试大师傅的时候,大师傅用料之前,比如醋,会称重,用完之后再称一次,用前者减去后者,就可以得出一次用量。然后口感不错的包子,进行用料数据保留,自己再根据这一用量配料。
当这个决定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后,四个人分头行动。
程栋是武汉人,对武汉三镇较为熟悉,成为店面选址的不二人选。
韩俊负责招聘大师傅,他通过网络,或者跑到门店和人闲聊,套取店里师傅的信息情况。
而产品方面,则交给了袁青尉,由于之前的工作经历,袁对武汉各大粮油市场十分熟悉,并拥有很多老客户,借此资源希望拿到最精良实惠的进货。
郭立恒作为决策者,除了门面选址和师傅招聘,还要忙于各种开店的手续办理。
按照计划书中的步骤,寻找大师傅被放在首位,想象中,他们觉得这是最难的事情,产品次之,门面选址排在第三位。
“我们以为找门面很容易,找大师傅很难。”袁青蔚说,行动之后,发现事实完全本末倒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门面,大家不得不倾巢出动,四人每天早晨出门选择街道蹲点,观察人流量、人群特质,然后拿笔记在小本子上,晚上开会研究,对一个店面的考察和分析完成需要两天时间。“好不容易看好一家,准备签合同时才发现不出几个月这个地方会拆迁。”韩俊说,各种层出不穷的状况让他们跑了20来天,才完成选址工作。
45天后,每人各出资两万,总计八万元的蒸好7试验店开张。
“三个月的房租押金7500元,装修材料及人工3000块钱左右,门头100多块钱,加上设备等费用,启动成本不到三万块。”郭立恒给记者算成本,末了,他说:“不要多少启动资金啊,就算我不是富二代,我们四个人去搬砖,不出几个月也能挣到三万块。”
非典型“富二代”
“富二代”这个信息,加速了包子铺的成名。前来采访的媒体接连不断,已经影响了郭立恒团队的工作,这让我们的采访一度陷入困境。通过朋友的帮助,7月18日,郭立恒答应接受采访。
这天晚7点左右,郭立恒来不及换掉包子铺的工作服——一件印着店LOGO的普通深蓝色立领短袖T恤,从店里出门,打了一辆摩托车,飞快地赶往我们相约的地方。
“其实也不远,要了我8块钱,不过这么堵的点,比公交车快多了。”一落座,郭立恒向我们解释迟到的原因。
上一次,我们见面是两年前,郭立恒工作的那家面粉公司蔡甸新工厂的开业典礼上。这是一家有着14年历史,以面粉和食品深加工为主业的大型民营企业,是康师傅、统一等企业的优秀供应商,此外,公司还涉及金属材料、投资担保等其它领域。公司主人是他的父亲,当时的郭立恒是副总经理,人称“小郭总”。
那天,24岁的郭立恒一身整洁的衬衣西裤,与父亲分别站在入口处的两边,迎接前来捧场的政府领导、企业朋友以及媒体记者,谈笑间无不透露着少东家做派。
在父亲的公司中,郭立恒不是一个空降兵。2008年,郭立恒从湖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为了更好地了解家族生意,他被派往河南,学习了半年粮油工程专业,随后回武汉做基层销售员。
最初,没人敢派活给他,因为“老板的儿子”这一特殊身份。他坚持自己出门“扫街”——即公司为每个销售员划分一个片区,然后销售员在该范围内的超市逐个上门推销。第一天,他5点起床,工作至晚7点结束,总共推销面粉0.6吨,当时公司名列前茅的销售员业绩为每月1吨左右。
销售员,市级主管,省级主管,头衔逐步变化,直到营销副总,这时候的郭立恒已是公司的注册股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少东家,继承家业似乎理所当然。
不过,这个自小就有几分叛逆的年轻人,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于2012年8月辞职,至于个中缘由,他不愿多谈,并且否认了之前媒体给出的“与父亲的经营理念发生冲突,父子反目,愤然出走”的报道。
关于自立门户这件事情,郭立恒从没和父亲详谈过,“包子铺开张后,我和郭总(指父亲)就一起吃过两顿饭,然后不欢而散。”郭立恒说。
唯有一次媒体记者找他要父亲的电话号码,想要采访其是否支持儿子开包子铺,考虑到父亲一向与媒体绝缘,郭立恒自己打了这个电话,父亲在电话中说:“媒体可以写我支持你自主创业。”
算是个肯定答复。
“我只是想做点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郭立恒说,辞职并非心血来潮,至于后来的创业也不是头脑发热,或者说跟父亲赌气。做布匹分销生意,开奶茶连锁店,开一家有格调的鲍鱼店……这些都曾经出现在郭立恒的创业构想中。郭立恒将这种独立的性格归功于父亲:“他从来不会说你要怎样做,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
“他一直都是很有想法的人,而且一旦他认定的事情,旁人很难说服他,包括我。”一位郭的多年好友如此评价他,二人时常在一起讨论创业的事情。
“你是一个非典型的富二代?”
“呵呵。”他笑,不否认也不承认。
“创二代这个标签呢。”
“我觉得都挺怪的,因为都有一个‘二’”。
关于后者,郭立恒觉得父亲在同样的年纪比自己“厉害得多”,是值得尊敬的创业者。他的父亲生活在一个兄妹众多的大家庭中,家境贫困,于上世纪90年代末白手起家。郭立恒坦言,如果没有父亲,自己可能现在也要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操心房子。
他的确生来衣食无忧,对钱没什么概念,但也未曾挥金如土,那时的生活费也就比一般同学高出30%。“他们一个月800块钱生活费,我大概也就1200块左右,不过一般钱一拿到手,两天我就给花光了,接下来就到处找人蹭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