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年轻人,放弃体面的高薪工作,开了一家常人看不上眼的包子铺,这件事情在最近引发了大量关注。
包子铺的创始人郭立恒,出生富贵,是本有着亿万资产的家族企业继承者。在他26岁的时候,选择了和父亲当年一样的道路——创业。今天的郭立恒没有父辈起家时的窘迫艰辛,路径也大相径庭,唯有商业领导者的气质和精神,父子一脉相承。
包子铺经媒体报道后一夜成名,除了本地各大媒体展开追踪报道,外地媒体亦纷沓而至,湖南卫视曾想为其拍纪录片,《人民日报》亦在头版发文表示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保持着理性与清醒。相较那些自立门户只凭一腔热血,把未来交于形势抉择的创业者,他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在一个小作坊中成型,以三年内在武汉市内开100家门店为近期目标,未来志在电商,分食被大型快餐企业垄断的配送市场。
这个故事有别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传奇色彩,也不是底层人物因衣食而奋斗的励志曲目,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青年们如何在传统领域中,将小作坊做成一门有格调的大生意。
一个9平米的包子铺,究竟能酝酿出怎样的未来还难以预言,但其创业勇气,商业理念仍然可供他人打量和思考。
一夜成名的包子铺
刘诗明在武汉二七路一家叫做“蒸好7”的包子铺外站了一天,旁边是个一米多高的行李箱,他希望此举能够打动店主,让自己去包子铺做学徒。
前两日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这家包子铺的新闻,大概是讲四个大学毕业生放弃高薪工作,创业开包子铺的故事。当时他身在广西的传销组织,这个故事让他热血澎湃,于是连夜逃脱传销窝点,一路北上。
对于这个只有9平米的包子铺来说,像刘诗明这样慕名而来的人并非唯一,但大都被拒绝了。刘诗明和另一个女生是例外,她在武汉国际广场上班,想在休息日来此做义工,态度诚恳,老板留下她,按天计算工钱。
在二七北路,方圆五十米像这样的包子铺有10家。用郭立恒的话说,这是武汉市面粉食品竞争最激烈的地段。蒸好7是生意最好的,每天的营业额为2000元左右。
相较其他店家,蒸好7的地理位置处于劣势,被一个大花坛挡住,但这并不影响慕名而来的人们,这倒并非因为包子有着独特的美味,主要是安全卫生。“别人家都把钱放在蒸布上,他们从来不会,收银员的手从来不碰包子。”走了十多分钟路前来买包子的柯女士告诉记者。
在早餐高峰时段,他们常常需要排队半个多小时,甚至有人从河南专程开车前来买包子,最糟糕的情况是排队两个小时后被店家告知:“对不起,包子卖完了,欢迎下次光临。”
老板郭立恒对此深感愧疚,他把这种繁荣的景象称为“非正常状态”,这种状况源于媒体的轰炸式报道。
6月25日,博主@武汉明玲发了一条关于四个年轻人开包子铺的微博,其中包子铺的合伙人之一程栋是她的朋友,大学生放弃高薪开常人看不上眼的包子铺这一点刺激了人们的神经。
消息被武汉晨报的记者获悉后前来采访,报道突出了他们如何做安全放心的食品,并揭示了合伙人之一郭立恒富二代的身份。
富二代再次挑起了媒体的胃口,除了本土媒体相继报道,湖南卫视也致电要求为其拍一个类似于变形计的纪录片被他们拒绝了,“已经影响了我们正常工作。”郭立恒说,他们每天3点起床开工,忙完已是晚6点,实在没有时间。不过,江苏卫视新闻眼栏目闻风赶来,郭立恒无法拒绝:“毕竟人家大老远来。”
报道的高潮出现在7月11日的《人民日报》,该报当日头版发了一条“多让梦想‘晒太阳’”的评述,文章以蒸好7合伙人为案例,鼓励年轻人打破常规,实践梦想。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突然之间就……”郭立恒和朋友们的包子铺一夜成名。
卖包子的青年们
今年四月的一个夜晚,郭立恒、程栋、韩俊、袁青蔚在一个路边摊小聚,待业半年的郭说想开一家包子铺,并邀请其他三人入伙。
这不是他第一次向好友们提及此事,在前半年,他们每个月都会聚会,谈论创业。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份包子铺计划书摊到大家面前。
这份计划书赢得了其他三人的认可,觥筹交错间最终拍板,随后,其他三人陆续辞职。
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都在一家武汉知名的面粉公司供职,每人每年的销售额可达到1000万,平均年薪10万左右。
当袁青蔚辞职时,父母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卖包子,太虚无缥缈了。”他拿出很多励志的创业故事讲给二老,但不凑效,不过他还是辞职了。
“我们相信他。”袁青蔚和郭立恒在大学同住四年,程栋和韩俊是隔壁宿舍的。在那四年里,四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打游戏,打篮球,踢足球……“毕业最后一次聚会,吃完饭他(郭立恒)就回汉口的家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酸。”结果是当郭立恒刚刚到家,又被这三个朋友打电话叫回了学校。
“大学时光真幸福。”感叹完毕,围裙上沾满面粉,眼镜片上笼罩着蒸汽的袁青蔚突然话锋一转:“可是,我那时候就像没长大的小孩,直到过完本命年的生日,第二天早晨起床,突然觉得,不该这样了。”
他们26岁,摩羯座的郭立恒显得更为“早熟”。对他而言,此事预谋已久。在他之前供职的面粉公司中,包子铺是他们的下游客户,通过长期接触,郭发现了武汉早餐市场的一些缺憾,这使得辞职之后的他萌生了开包子铺的念头。
随后他去上海做了一些简单的市场调研——每天蹲在包子铺门口计算人流量,购买数量,观察产品品类,产品结构,总结分析购买群体,“就是一个很有心机的路人。”他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
此时的上海巴比馒头已是风生水起,这个由安徽人刘会平一手打造的包子铺,通过加盟的方式在国内已有店面2035家,年销售额达到10个亿。在杭州,甘其食作为一个后起之秀,短短三年内门店扩张到140家,且全部为直营,2013年的销售额预计为3个亿。而在武汉,这个以吃热干面闻名的城市,除了嘟嘟香这一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包子铺外,还没有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