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项目偏袒中企?发改委回应: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
记者 张怀水每经编辑 陈旭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也是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一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支持的同时,也有一些国家和投资者表达了担忧。比如外界有声音认为,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前期信息和运作不够透明,偏袒中国企业等。
针对上述疑问,5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共建“一带一路”的市场很大,足以容得下各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其中。
在发布会上,孟玮还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情况,并就各地“引才引智”措施、物流业降本增效、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其中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协调推动为物流业降本增效、为一般工商业降低电价(涉及降价金额216亿元)、在多城市“人才大战”中为促进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动创造更有利条件等具体政策措施。
中企通过市场竞争获得项目
在今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有外媒声称,有外国投资者对“一带一路”项目的透明度存在质疑。
对于这一观点,孟玮回应表示,“一带一路”共建的项目主要是商业项目,是企业的市场行为,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以及如何公布项目前期信息,是由项目业主单位来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中国政府。“但是政府会建议企业尽可能公布项目前期信息,同时,也会向社会及时公布所获知的有关项目信息。”
孟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始终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化运作,我们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目前已有不少西方跨国公司参与其中。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倡议者,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市场行为,“一带一路”项目偏袒中国企业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可能更加具有优势,拿到了更多的项目,但这也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回应外媒针对“一带一路”透明度的质疑时强调,“一带一路”已经得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早期收获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截至目前,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去年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共形成了279项成果清单,目前已经有255项转为常态化工作,有24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雅万高铁、瓜达尔港、中俄原油管道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序推进。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了8000列,通达了欧洲14个国家和42个城市。
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2个国家合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占同期总额的14.2%,主要投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巴基斯坦、缅甸和泰国等国家。
孟玮介绍,截至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了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7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服务领域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孟玮介绍,丝路基金已签约了19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达到800亿美元。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各商业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
除了货物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外,在人文交流方面同样可圈可点。据介绍,中方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同6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一带一路”框架下,双向旅游交流的规模超过了2500万人次。
白明认为,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合作仍然需要在“五通”上下功夫;而从短期来看,尤其要在贸易畅通上下功夫。“中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我们要向贸易强国迈进,不仅追求数量,还要追求质量。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领域要进一步拓宽,合作形式要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在服务贸易、高端制造业方面需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
习近平宣布中国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宣布中国扩大开放新的重大举措 来源:证券时网 据 10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共赢,勇于...【详细】
财政部负责人:个税改革前所未有地增加专项扣除 (记者谷业凯)个人所得税怎么改?房地产税如何征?如何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就财税工作和财政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本报记者“...【详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8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