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知行教育基金会香港慈善晚宴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
马骏博士
2018年4月14日
特别要感谢知行教育基金会的朋友们给我安排这么一次机会,给大家讲一个比较新的话题,这个话题叫绿色金融,这其实跟今年我们知行教育基金会慈善晚宴是非常有关系的。在座的来宾都是在参与支持教育慈善事业,你们都是有大爱、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是金融界的人士,即使你在没有捐助学校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有爱心的、有责任感的事情?你可以做到。
在2014年初离开德意志银行以后,我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年半,在此期间我做不少事情,其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推动在中国和在G20平台下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共识和具体实践。中国在2016年担任G20主席,那年成立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在全球倡导绿色金融的一面旗帜。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些领域当中,中国国内的一些进展,以及中国在G20平台下如何推动绿色金融的全球共识。主要讲四点:第一,为什么要搞绿色金融。第二,中国如何构建全世界第一个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第三,中国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具体进展。第四,G20对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倡议。最后我还想讨论一下香港金融界的同事们怎么来参与这件事情。
一、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
这张图是NASA在卫星数据的基础上做出来的pm2.5全球分布图。pm2.5我想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我到欧洲去,那些老外没听说过,因为他们基本没有空气污染的问题。这张图里面的红颜色和深红色的部分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你可以看到最污染的地方在中国、在印度、在北非等。
这张图是我2013年做的,对全球的几十个大城市做了一个PM2.5的排序,你可以发现最高的其实还不是中国,最高的是印度的新德里,污染指数155。
中国有很多接近155,石家庄就很接近,离北京一百多公里。2013年的时候,北京是年均90,上海是60,香港是30多。中国只有几个地方达到了WHO(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第二阶段标准25。世卫组织还有第一阶段标准,就是10。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终人类应该享受PM2.5在10以下这样的空气质量。
那么这些空气污染到底有什么后果?当时与我一起参与课题研究的一些同事,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曾经做过一个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中国北方地区因为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使人均寿命下降5.5年。
空气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种,中国还有非常严重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以下两项数据来自环保部门公布的公开数据:中国75%的水源污染超标,20%的耕地污染超标。意思就是你随便的在街上吃点东西,就有20%的机会吃到不安全的食品。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也是全球和中国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
这张图是英国科学家对过去几万年来的碳排放所做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最近100年来碳排放大幅度上升。
另外几张图显示,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许多地方的气温上升了0.5度到4度。那么为什么会上升这么多?它跟我们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有关系。过去100年,人类消耗的能源增加了20倍,燃烧了大量的石化产品,包括煤炭,石油等等,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快速变暖。
变暖以后到底有什么后果?这张图是科学家所预测的后果:如果不改变目前消费污染型能源的行为的话,2060年以后,大面积的土地就会呈现严重的干旱,图中红颜色的地方就是严重干旱的区域。
科学家预测,严重干旱会导致1/3的物种灭绝,77个岛国中的许多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消失。还有一点跟我们在座的特别相关的,就是沿海地区的很多城市会由于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这包括全球几乎所有的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上海、纽约、伦敦。如果我们不应对气候变暖,香港这个金融中心以后就没有了。这些问题很多人没有想过,但它正是逐步逼近我们人类和地球的最大的“灰犀牛”。
那么这些问题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不光是一个技术性原因,更主要是一个经济学的原因。我们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也排放了这么多的二氧化碳,而这些排放活动都跟三个事情有关系。第一,我们的经济结构是污染型的。第二,我们能源结构是污染型的。第三,我们的交通运输结构是污染型的。
什么叫污染型的经济结构?我们拿中国的情况来做一个例子。中国的重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几乎是全球大国当中最高的,而给定同样的GDP重工业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九倍。在能源结构当中,污染型的煤炭占65%,清洁能源只有百分之十几。在交通运输结构里面,我国城市出行中有90%都是公路出行,大家喜欢都开汽车。但如果你用地铁来替代的话,就可以减少10倍的排放,而我们地铁出行的比例只有10%。在国外的一些大城市,包括纽约、东京、新加坡等等,70%左右的出行都是地铁。因此结论很简单:要减少污染和排放,必须要改变这个三个结构。要减少对污染型产业的投资,增加清洁产业的投资;要减少对污染型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的投资,增加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要减少对污染型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的投资,要增加清洁交通,包括铁路、高速铁路和地铁的投资。只有将投资结构变为绿色、清洁的,我们的产业、能源和运输结构才会变得绿色和清洁。
那么谁来决定投资结构?有些经济学家说,绿色产业是有正外部性的产业,比如说它的节能减排能让很多老百姓可以享受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所以它带有一定公共产品的性质。按照经济学原则来讲,公共产品就是要政府投资。这在理论上是对的,但是实践上往往行不通。为什么?因为政府根本没有这么多钱。四年前,我在人民银行发起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小组,这个小组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每年需要4万亿的绿色投资,包括在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投资。但是政府只能拿出其中的10%,还有90%的绿色投资必须要社会资本,包括来自在座的投资者们。社会资本不参与绿色投资,我们的地球就没有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构建一个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原因。
绿色金融体系应该达到什么的目的呢?我举三个例子。第一,是要提高绿色项目的回报率。我刚刚讲了,很多绿色项目有正的外部性。如果你不是学经济学的话,我再举一个例子:你搞了一个清洁能源的项目,把PM2.5减下来,周围300公里之内的居民全是受益者,因为他们吸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洁。但是因为你无法识别谁是受益者,你就不可能向300公里区域当中上千万的受益者去收费,他得益但又不交钱,这就叫做外部性无法内生化。因为他不交钱,所以这个项目的回报率不够高。因为外部性无法内生化,一个典型的清洁项目可能只有4%的回报率,而保险公司说我要6%,差2%,这个事情就干不了。必须要想一个办法把4%变成6%,这就叫提高绿色项目的回报率。只要政府拿出一点点的激励机制来,把这个2%补上,就能够撬动非常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个绿色产业。第二,降低污染型产业的回报。为什么过去我们这么大量的资金投资到了污染型产业、污染型的能源、污染型的交通模式,因为那些项目非常赚钱。我们要想办法让它变的融资难、融资贵,把它们的回报率降下来,降到社会资本不愿意再投资。第三,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绿色偏好。我举一个消费者绿色偏好的例子,两年多以前,北京有朋友他开了一辆电动车,我说这个车跟普通的20万的车差不多,你花了多少钱?他说我花了80万。这个例子就是说买车人他有绿色偏好,他愿意多花60万去拯救地球。我们就需要很多很多这样愿意救地球的人,有绿色偏好的人,这些消费者会补贴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投资就会加速。我们发现,消费者的偏好是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来改变的。
二、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努力
2014年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提了14条建议,题目是“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2015年,这些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决策层所接受,并写入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此后又变成了国家给人民银行的一个任务,由人民银行牵头来制定绿色金融的政策。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当时是全球第一个最完整的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的框架,包括35条措施,涉及到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各种金融产品和许多激励机制,包括要解决刚才讲的绿色产业回报率不足的问题的一些办法。这些政策到底做了什么?中国取得了哪些初步的进展?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2016年,中国刚刚启动了绿色债券市场,一年之内就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全球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有十年的时间,启动的时候是2006年,中国是一个迟来者,但是一旦我们发起了,就成为全球40%的市场。所以一些欧洲的投资者惊呼:China grew from zero to hero within one year!在绿色债券这个领域,中国确实创造了很多令国际人士刮目相看的经验,包括我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拿出了绿色债券的定义和标准,培育了一批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制定了绿色债券认证的规则,推出了绿色债券发行人披露的标准以及披露环境效益要求,开发了包括绿色ABS、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许多创新产品。现在中国的绿色债券生态体系(ecosystem)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标杆。过去两年中国发行了200多支绿色债券。
第二,中国已经建立了至少250个绿色投资基金,大部分是最近两到三年推出的,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指导意见》的推动作用。其中50个左右是地方政府发起的,还有200多个是私营部门发起的。
第三,中国推出了一批绿色指数,包括绿色股票和绿色债券指数。资本市场上有很多被动投资者,指数是什么样的构成,它就按照同样的比例去配置它的资产。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指数是棕色的指数,里面有一些污染型的企业。由于指数是棕色的,所以你作为投资者的钱也就会变成污染型的投资。所以我们必须要创造很多只有绿色企业、没有污染企业的指数。中国已经开发了约20个绿色股票指数,一些正在变成产品,在引导了实际的资金流投向绿色企业。另外,中国还开发了7个绿色债券指数。
第四,中国在出台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事,其中包括人民银行推出的绿色再贷款和将绿色金融纳入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考核框架,这是一个宏观审慎监管的机制。什么叫绿色再贷款?就是央行允许那些持有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银行,拿这些绿色信贷和债券作为抵押品,到央行去借到比市场更便宜的钱,从而鼓励这些绿色表现好的银行用低成本的流动性去发放更多的绿色贷款。这是一个激励机制,可以降低绿色信贷的融资成本。
绿色MPA也是最近推出的。央行要在MPA中评估很多银行的宏观审慎的表现,最近加入一项评估内容就是绿色的表现。如果你作为一家银行,绿色信贷的比重比较高,就可以加分,如果你发行过绿色债券也可以加分。分数比较高的银行就可能获得央行给的一个财务激励,会体现在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上。这些都是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明。许多国家,包括欧洲国家,现在都开始研究人民银行的这些做法。
第五,去年国务院批准在五个省(区)开展绿色金融试点,这些地方政府拿出了很多新办法,有些地方拿出了财政资源去对绿色项目进行贴息和担保。比如浙江湖州和广州的花都区,分别拿出每年十个亿用来支持绿色项目、进行补贴和担保。还有一些地方建立了绿色基金或其它专业化绿色金融机构,有的推出了绿色保险、碳汇、绿色项目库等新产品和方法。
第六,中国启动了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的工作。为什么要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资本市场必须要知道哪一家上市公司是绿色的,哪家不是绿色的。只有了解了这个情况,才可能向绿色产业、绿色企业配置投资。很多国家搞自愿披露,但效果不好,比如我国过去搞的自愿披露制度下,只有20%的上市公司披露,而且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指导意见》当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而且《指导意见》分工方案推出了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2017年,就是去年,已经开始实施了对重点排放企业的强制性披露要求。今年年底,要实行半强制的制度:你可以不披露,但你要解释,这样就迫使你考虑披露。第三步,到2020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
第七,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将实行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过去,每年我们都有很多的环境事故,肇事单位中的中小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后就倒闭了或者老板跑掉了,没有人来支付这些环境修复的成本。这些企业也不愿意在主动购买环境责任人保险。所以《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制度。最近,保监会和环保部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政策。我认为,未来在一些环境高风险领域中,包括采矿、化工、危险品运输等行业,将会有强制性的环责险要求。
第八,中国推动了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2015年,工商银行开始研究对污染型行业的贷款在未来的不良率会不会上升的问题。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工商银行发现这些领域贷款的不良率会上升。有了这样一个环境压力测试结果,银行就会主动减少对这些污染型行业的贷款,腾出更多的钱来支持绿色产业,因为这有助于降低银行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这种做法其实相当于政府财政补贴了绿色和政府税收惩罚了污染,但是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就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工商银行做出的这个压力测试模型2016年就在伦敦发布,我当时在场,发布结束后就有英国银行业的高管对我讲,工商银行做的真好,比我们好,他们要向工商银行学习。在这些领域,中国所推出的一些工具和做法已经开始领先国际同业。
三、通过G20平台推动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
下面讲讲在G20平台上中国推动绿色金融的工作。2016年中国是G20主席,这几乎是20年一遇的机会,我们主导议题设置。那年,中国将绿色金融纳入了G20的议题,并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我有幸代表中国和英格兰银行的Michael Sheren担任这个小组的共同主席,现在已经是第三年了。第一年比较困难,因为很多国家不了解绿色金融,我们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成功地推出了七项在全球共同推动绿色金融的倡议,全部写进了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里面,成为全球共识。如果是四年以前,你去问很多国家的财经领导人,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绿色金融;而现在你去问G20国家任何一个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绿色金融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话题,这就是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所推动的绿色金融主流化的一个重要印证。
2017年,在德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他们觉得上一年绿色金融小组工作很有成就,决定要延续这个议题。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又研究了两个议题,一个叫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第二是要改善环境数据的可获得性。这两个倡议也写入了2017年《G20汉堡行动计划》。
今年2018年,阿根廷担任G20主席国,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们提出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改名为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但实际上还是重点研究绿色金融的内容,但同时考虑其它可持续议题。今年这个小组要继续推三个议题,一个是可持续资产证券化;第二要推动可持续PE和VC;第三是用金融科技来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这些都可能成为引领未来几年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新领域。
最后简单讲几句,香港能在绿色金融领域做点什么事情?最近特首在她的施政报告中和一些讲话中都提出,香港也要发展绿色金融,特别是发行绿色债券,非常令人鼓舞。香港已经宣布要发行1000亿绿色主权债券,超过目前所有其它国家的主权绿色债的规模,同时还要建立绿色认证体系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开端。但是香港还可以在绿色金融的许多别的领域有所建树。
第一,香港应该考虑要出台《绿色信贷指引》,使得整个银行体系,包括各类信贷业务,都能绿色化。
第二是要推动绿色资产证券化。为什么这个领域有巨大潜力?我给大家举一个国内的例子,我们绿色的信贷8万亿,而贴标的绿色债券余额只有5000亿。绿色债券是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买到和持有的,但目前可购买的数量太少了,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怎么把8万亿绿色信贷当中相当一部分变成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的资产?这就是证券化,所以潜力是非常非常大的。
第三是政府要考虑推动绿色资产管理业的发展。我们在香港还很少看到专门投资于绿色资产的这种基金,包括ESG 投资的基金和产品。MPF所提供的几十种基金产品中只有一个是绿色的。那么谁来培育绿色基金呢?能不能考虑像MPF这些政府背景的长期资产拥有者,拿出一部分钱来来培育绿色资管。
第四,强化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香港其实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对上市公司有半强制的披露要求,但还缺乏应该披露的具体数量指标的指引。有了好的披露,第三方机构才能推出更好的绿色评估、认证和评级产品,引导机构投资者开展绿色投资。
第五,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融资。香港有非常好的市场基础,可以为“一带一路”提供融资,同时也要保证我们提供的融资是绿色的,而不是高碳和污染性的。因此,香港应该参与到各类“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自愿准则中去。
最近,为了推动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香港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我也参与其中,正在准备发起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现在很多大中型金融机构已经确认参加,我也非常期望在座的金融界同行也参与我们这个绿色金融协会的工作,共同推动香港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共同为全球减排、为应对气候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商界》致敬褚时健;实践岁月九十载 百战归来再出发 曾经有记者问,“褚老,如果您给自己留下一句墓志铭,会是什么?” 属兔的褚时健缓慢而坚定地回答了五个字:褚时健,属牛。 一九二七年腊月初一,在云南省华宁县和宜良县的交界处,一个名叫矣则的小山村里,褚家男丁呱呱坠地,爷爷为之取...【详细】
人大教授狠批张五常、吴敬琏等经济学家鼓吹私有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城 编者按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城撰写了《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一文。文章批评了张五常、吴敬琏等著名经济学家,称他...【详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8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