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中美贸易之争为什么是无厘头?

2018年04月08日 12:06:04  来源:综 合
 

  中美贸易之争为什么是无厘头?

  龚刚 来源:经济学的第三种声音

  中美贸易战已经算是开打了——尽管到目前为此还停留在口水层面。这场贸易战是由美国挑起,其理由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太多了。为此,美国决定要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征税,作为回应,中国的商业部也立即做出了对等的反应。

  如果说,这场贸易战仅仅是为了减少贸易赤字,那么它绝对是一出周星驰似的无厘头闹剧。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首先有必要普及一下当前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学家们的无知。

  国际贸易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按照李嘉图,国际贸易通过分工和协作,交易双方发挥比较优势,使双方得益,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然而,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一种等价交换的贸易模式,换言之,它所讨论的只是贸易的平衡,并没有研究贸易逆差或顺差。令人遗憾的是,两百多年过去了,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研究还没有跳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之框架:拒绝研究贸易顺差或逆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此,经济学家们还振振有词:受国际收支平衡的约束,长期的贸易逆差或是贸易顺差都是不可持续的。

  诚然,在李嘉图那个年代,国际贸易确实是用真金白银进行交易的,从而长期的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必不可持续。鸦片战争据说就是因为中国对西方长期贸易顺差,从而使西方大量的黄金白银净流入中国而开打的。但在当今世界,这样一种约束已不复存在,美国不需要用黄金,更不需要用鸦片,只需要用一大堆印刷品就可维持其对世界的长期贸易逆差,而中国则长期以来是贸易顺差。

  那么,贸易顺差或逆差到底会给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实际上并不困难,不需要高深的数学模型(当然,数学模型也能论证本人如下观点)。

  1)当今纸币化时代,国际贸易的顺差必然意味着本国产品的净出口,这种净出口本身就意味着其经济资源的净输出。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净输出通常是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在血汗工厂中的生产而得以完成,换回的则是一大堆印刷品(纸币)。相反地,国际贸易的逆差意味着用印刷品去兑换境外的资源和产品。

  2)一国贸易的顺差或逆差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该国经济是处于供给决定型还是需求决定型。所谓需求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如劳动力等)常态下是大量过剩的,从而不会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需求侧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所谓供给决定型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如劳动力等)常态下已充分(或接近充分)就业,从而成为产量增长的约束。此种情况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

  3)在一个需求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出口(或贸易顺差)作为需求侧的三架马车之一,直接推动着经济增长,进口(或贸易逆差)则与此相反。然而,在一个供给决定型的经济社会中,出口(或贸易顺差)意味着输出本来已经紧缺的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等),以换回一大堆很可能无用的印刷品,因此,它将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进口和贸易逆差意味用纸币净进口了境外资源,从而必能助推本国的经济增长。

  4)上述结论也能获得经验数据和计量检验的支持。例如,研究发现,当失业率大于8%时,贸易顺差通常能促进增长,当失业率小于8%时,贸易逆差通常能促进增长。

  现在可以我们看到为什么中美贸易之争是无厘头了。

  就美国而言,它本应享受用其用印刷品所换来的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特别是当前美国的就业率已非常高,而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临近之时(注意,以前美国要开打贸易战,如要求人民币升值时,通常是其经济已非常不景气,如2010年其经济正深陷金融危机中)。

  就中国而言,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资源(劳动力等)已不再大量过剩,常态下中国已不再是需求决定型,而应是供给决定型,这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因此,中国也不应再继续追求针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国未来对外贸易战略应转向针对发达国家追求贸易平衡,针对不发达国家,如果可能的话,用人民币大量逆差。

  由此,中美贸易之争实在是无厘头了。

(责编:小龙)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