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省份已出现白纹伊蚊,专家提醒加强防蚊意识

2025年08月02日 22:50:49  来源:综合
 

  近日,随着气温回升,北方多地出现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这种俗称“花蚊子”的蚊虫原本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但近年来其活动范围显著向北扩展。据媒体报道,河北、山东等地已有多位网友在家中发现白纹伊蚊,而专家也指出,该蚊种在北方的扩散趋势明显,甚至在辽宁、内蒙古等省份也有相关记录。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蚊媒传染病的担忧,也对公共卫生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白纹伊蚊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包括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多样,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发热、皮疹等症状,但在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或患有基础疾病者中,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尽管目前北方地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专家仍建议公众加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从历史数据来看,白纹伊蚊的北扩并非突然现象。早在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就曾捕获到白纹伊蚊,标志着其活动范围首次突破北纬30度的界限。此后,该蚊种在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出现,并且在2024年内蒙古首次采获白纹伊蚊的报道中,其样本与来自芬兰、福建和韩国的白纹伊蚊亲缘关系最近。这表明,白纹伊蚊的扩散不仅限于我国境内,还可能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白纹伊蚊的生存能力极强,其幼虫喜欢在洁净的水中繁殖,如树洞、石穴、积水轮胎等都是其孳生温床。成蚊则多栖息于阴暗避风处,如墙角、床下、悬挂衣物等,尤其在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叮咬高峰时段。因此,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清除室内外积水,保持环境清洁,以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

  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控,专家建议采取综合措施。首先,个人防护方面,外出时应穿戴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并使用驱蚊剂或香囊、艾草等传统方法进行驱蚊。其次,家庭和社区层面应定期清理积水,翻盆倒罐,保持环境干燥,以切断蚊虫的繁殖链。此外,疾控部门应加强监测,及时掌握蚊虫密度变化,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白纹伊蚊对某些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在辽宁省等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击倒效果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可能面临一定局限,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防控策略。同时,公众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蚊虫接触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白纹伊蚊的北扩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亚洲虎蚊”极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向北扩散,甚至可能影响到更广泛的地区。因此,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需共同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体系,以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挑战。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