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村民无奈继续用“脏乱差”的旱厕

2025年07月20日 23:32:54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央视近日曝光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在山西运城市稷山县,部分新建的农村高标准公厕虽然外观整洁、设施齐全,却常年锁门,成为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农村公厕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责任缺失。

  记者接到群众举报后,前往稷山县进行实地调查。在当地,记者发现,尽管新建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这些公厕几乎从未对村民开放过。相反,村民们日常仍在使用的是刺鼻异味的旱厕,生活条件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据村民反映,这些新建的公厕只有在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时才会短暂开放,平时则大门紧闭。一位村民表示:“我们辛辛苦苦建了新厕所,结果只能看不能用,还不如继续用原来的旱厕。”这种“建而不用”的现象,不仅让村民感到失望,也严重违背了政策初衷。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稷山县农业农村局曾于2023年投入230.28万元专项资金,计划新建23座公厕。然而,这些公厕在建成后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反而被闲置。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在面对记者质疑时,甚至表示“平时关闭厕所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并暗示如果村民使用,需自行负责清洁工作。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事实上,农村公厕的建设并非小事,而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乡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民生工程。根据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农村公共厕所应确保专人管理、有经费保障、定时清洁、无异味。然而,稷山县的情况显然与这一要求相距甚远。

  类似的问题并非个例。早在2019年,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就曾报道过农村厕所改造工程中存在的漏洞,指出一些地方“新厕所都是样子货,一点也不实用”,农民不仅没有享受到便利,反而体验到了如厕难。如今,稷山县的案例再次印证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针对这一现象,有专家指出,农村公厕的“建而不用”背后,反映出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责任缺失。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忽视了长效机制的建立,导致惠民工程流于表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地已开始探索创新模式。例如,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大坊桥村建设了全市首座农村生态公厕,不仅外观设计精美,还采用了节水环保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处理,成为农村公厕建设的典范。此外,南京江北区也通过改造206座农村公厕,探索长效保洁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厕难找、难上、难管等问题。

  相比之下,稷山县的“新厕锁门”现象显然与这些地区的成功实践背道而驰。要真正实现“厕所革命”的目标,必须从制度设计、资金投入、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每一座公厕都能真正服务于民,而不是沦为“面子工程”。

  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或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政府公信力和民生福祉的重要议题。只有真正落实“用得上、常受益”的要求,才能让农村公厕真正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摆设”。

(责编:东 华)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