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涉高考骗局花样翻新:这些新套路要警惕

2025年07月03日 09:01:18  来源:综合
 

  诈骗阵地转向短视频平台,技术型犯罪激增

  据教育部通报,不法分子近期将诈骗主战场转移至短视频平台,通过伪造"教育部门""名校招生办"等官方账号,散布"付费修改分数""内部录取名额"等虚假信息。有账号甚至公然兜售所谓"防屏蔽作弊器材",宣称可突破考场安检,实则诱导转账后即刻拉黑。此类骗局不仅涉及诈骗,更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犯罪。

  传统骗术披上新外衣,精准诈骗威胁升级

  除新技术手段外,传统骗局也呈现精准化趋势。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后,冒充高校或财政部门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预申请"为名,诱导家长至ATM机"激活账户",实则盗取资金。更有甚者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预付"学杂费"至指定账户,部分家庭因求学心切遭受巨额损失。

  志愿填报阶段成重灾区,"内部渠道"实为话术陷阱

  随着6月26日多省志愿填报启动,"天价志愿指导服务"诈骗进入高发期。不法分子谎称掌握"大数据预测录取线""招办内部调剂指标",收取数万元"咨询费"后提供虚假方案。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明确提醒:所有录取信息均通过官网公示,不存在任何"特殊渠道"。

  "查分焦虑"被利用,木马链接窃取隐私

  在成绩公布前夕(如湖南6月25日、河南6月25日等),"提前查分"骗局再度活跃。诈骗短信附带的钓鱼链接可植入手机木马,窃取支付信息;或直接以"小额查分费"为诱饵骗取钱财。官方重申,高考成绩仅可通过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

  防范关键:守住"两不"原则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术,四川省反诈中心强调核心防范措施:不点击陌生链接,不透露个人信息。凡涉及"转账""刷流水""保证金"等要求,均属诈骗。家长需特别警惕所谓"刷流水办助学贷款"话术,已有案例显示此举可能使考生卷入洗钱犯罪。

  三部门联动织密防护网

  目前,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已启动涉高考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清理行动,要求平台加强监测处置。近一周已封禁违规账号1200余个,拦截诈骗短信超50万条。多地社区网格员同步开展反诈宣传,以典型案例揭露诈骗套路。

  维权指南:保存证据立即报警

  若遭遇可疑情况,应立即通过"熊猫反诈"等官方平台举报,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教育部重申:高考命题、录取均属绝密流程,任何宣称"能操作分数线""保录取"的行为均属欺诈。

  高考是青春的重要答卷,而防范诈骗则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唯有考生、家庭、监管部门同心协力,才能筑牢这道安全防线,让每一份努力不被辜负,每一个梦想不被玷污。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