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被拐30年回家 母子相貌惊人一致:失散三十载终团圆 全村鸣炮迎归

2025年04月20日 07:59:06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1995年,年仅4岁的王能能在贵州老家被人贩子余华英拐卖至河北邯郸,自此与亲生父母分离。30年后,在公安机关的人脸识别技术与DNA比对的助力下,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终于踏上归途。2025年2月4日,当王能能走进贵州清镇市的老家时,全村人点燃鞭炮迎接,母亲张荣仙冲上前紧紧抱住儿子泪流不止,场面令人动容。

  时隔30年的重逢,血缘的神奇力量让在场所有人惊叹。张荣仙一眼认出儿子:“能能和小时候的样子差不多!”王能能的弟弟也感慨:“二哥和我长得很像,一看就是一家人。”村民纷纷议论母子二人的五官轮廓、神态气质如出一辙,仿佛岁月未曾割裂这份基因的传承。这场团圆背后,是科技与亲情的双重奇迹——警方通过人脸比对锁定疑似人员,再经DNA复核确认,最终让离散家庭重聚。

  寻亲之路充满曲折。王能能被拐时年幼,仅模糊记得“坐了很久的车离开”。其母张荣仙夫妇30年来从未放弃寻找,甚至在网上反复描述儿子儿时的生活细节:兄弟俩用煤巴弄脏小手、王能能不爱吃晚饭等,试图唤醒孩子的记忆。2024年,志愿者杨妞花在参与余华英案庭审时,为王能能捎回一只银镯子,成为母子重联的关键纽带。同年10月,DNA比对结果出炉,离散30年的血缘终被验证。

  余华英拐卖案的宣判为这场悲剧增添了法律正义的注脚。该案涉及多名儿童被拐,王能能兄弟均是其受害者。尽管王能能已与养家建立深厚感情,甚至育有四个孩子,他仍坚持回乡认亲:“虽然儿时记忆不多,但知道亲生父母的不容易。” 这种跨越血缘与养育的情感纠葛,折射出拐卖犯罪的深远伤害。

  类似王能能的案例并非孤例。2016年,被拐26年的刘光亮与家人团聚时,父子拥抱的瞬间让在场者泪目。刘光亮与父亲、弟弟的面部轮廓高度相似,性格也一脉相承——“都不爱说话”。2024年,乔守芬与被拐17年的儿子重逢后,网友惊呼她“年轻了20岁”。亲情的回归让这位母亲一扫愁容,重焕生机。这些故事印证了科技寻亲的突破:全国已设立3000多个免费采血点,通过一滴血便能架起离散亲人的桥梁。

  公安部“团圆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帮助数千家庭实现团圆梦。如今,人脸识别、DNA数据库等技术成为打拐利器,而民间志愿者的参与也填补了寻亲网络的空白。王能能的案例正是多方合力的成果——警方精准研判、志愿者传递线索、家族基因的顽强表达,共同织就了这场跨越三十年的重逢。

  对于未来,王能能计划兼顾两地亲情:在邯郸继续承包工程,同时常回贵州探望父母。其母张荣仙虽遗憾长子仍未归家,却心怀希望:“我们会给艳龙时间,等待全家大团圆的那一天。” 这场迟到的拥抱,不仅抚平了一个家庭的创伤,更成为打击拐卖犯罪、守护亲缘关系的时代缩影。

(责编:东 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