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富山煤炭市场,这个曾经承载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梦想、耗资近2亿元打造的经济样板,一度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交易市场如今却沦为一片废墟,一眼望去满地荒凉和凋敝。十年间,它从无到有,从辉煌到覆灭,见证了女企业家付林平的创业传奇,也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矛盾与失衡。当法律程序被架空,契约精神被践踏,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如何重建?一场强拆背后,究竟埋藏着怎样的权力逻辑与利益纠葛?
当事人指认当时的富山煤炭市场位置(拆迁时掩埋2600多吨煤炭的位置)
亿元投资:从梦想起飞到政策红利
2009 年,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以“天马节会招商引资”的名义,吸引了女企业家付林平投资建设富山煤炭市场。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披上了政策的光环:项目批复、土地审批、规划许可、立项审批、环评批复、营业执照批复等,所有手续一应俱全。武威市和凉州区二级人民政府非常支持煤炭专营市场建设,还与投资主体(即后来的富山煤炭市场)签订了为期 30 年的煤炭专营协议,并承诺此煤炭市场是凉州区境内的唯一煤炭专营市场,同时将其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2015 年凉州区人民政府的有关会议纪要再次确定富山煤炭市场为凉州区唯一煤炭专营市场并可以承做物流等。
富山煤炭市场当时的开工剪彩仪式
当时,凉州区境内煤炭经营销售多集中在武九公路沿线,有零散经营户 400 多户,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凉州区人民政府为了规范煤炭经营秩序,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决定利用招商引资方式建设煤炭专营市场。因此,富山煤炭市场(作为凉州区唯一煤炭专营市场)的选址经过凉州区人民政府和市自然资源局(时为土地管理局)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建在凉州区怀安镇北河村。富山煤炭市场紧邻国道和铁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2010 年,武威市人民政府批准将 29.0583 公顷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为项目提供了法律保障。付林平(富山煤炭市场投资人)与武威市凉州区怀安乡北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签订30 年联营协议,确保了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性。市场建成后,建设用地 435 亩(不包括绿化林地 120 多亩,共计 570 亩),总投资 1.853 亿元,成为武威市凉州区唯一的煤炭专营市场,入驻经销户 220 多户。
它不仅规范了当地煤炭经营销售秩序,还解决了 350 多人的就业问题,年缴纳税收数百万元,为完善当地市场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的成功,一度成为凉州区人民政府的政绩标杆,付林平也因此被当选为凉州区政协委员。
突变:一夜之间,市场化为废墟
然而,2019 年 7 月 7 日下午 2 时 30 分,这一切戛然而止。据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总经理付林平介绍,当天下午凉州区人民政府动用数十台挖掘机,在未提前通知、未协商补偿的情况下,强行拆除了富山煤炭市场。2600 多吨煤炭被就地掩埋,350 多名从业人员被迫离场,市场内的办公楼、仓库、围墙等设施被彻底摧毁。
更令人震惊的是,强行拆除行动发生在 7 月 7 日,而官方的拆迁通知却直到 7 月 24 日才张贴。这种“先强拆后补通知”的行为,显然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关于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凉州区人民政府以“未办理手续”为由强拆,而付林平本人提供的文件显示,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早在 2009 年至 2010 年间已完成所有审批手续。
凉州区各相关单位联合下发的煤炭监督管理通告
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被强行拆除后,凉州区人民政府并未对这片土地进行有效利用,而是花费数千万元将其伪装成耕地,并上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套取财政资金,甚至砍伐了市场内生长了十年的近 3 万多棵树木,重新栽植小树以掩盖真相。更为讽刺的是,凉州区人民政府用财政资金持续支付着富山煤炭市场和当地怀安乡北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联营协议需支付的联营费用。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被强行拆除后的遗留问题至 2025 年一直不解决。现在凉州区又在这块土地上建设“武威塔尔湾(二期)欢乐世界项目”。
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属于政治要求,短期开工、短期修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政府认可。依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使是违建,也要经法定程序认定。依据《城乡规划法》第 64 条的规定,对于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决策现场掩埋 富山煤炭市场现场 2600 多吨煤炭会议人员
在该案中,从付林平提交的证据看出,付林平所建设的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依法申请了规划证,从市区两级的政府文件来看,富山煤炭市场符合规划,该项目是武威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但凉州区自然资源局却未发放规划许可证,也迟迟不予办理,即辩称为无证。无证是因为凉州区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以及不作为行为造成的。应该按期发放规划许可证,即就是在法定期限内不能发放规划许可证,也应书面告知不能发放的原因,但凉州区自然资源局却置之不理,本末倒置。如此行为,是为了掩盖属地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作为的现实。
从以上来看,尽管法律确认了凉州区自然资源局强拆的违法性,但付林平的维权之路并未结束。她要求政府赔偿经济损失近 2 亿元,但至今凉州区人民政府或工作部门无任何回应,不予赔偿和补偿。凉州区人民政府在市区两审法院判决后仍回避责任。甚至在 2018 年年底,凉州区自然资源局在富山煤炭市场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将此土地建设用地指标非法批给其他企业,也把富山煤炭市场 30 年的煤炭专营权非法强制给了别的企业,导致富山煤炭市场被强拆,同时也引致付林平和商户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异常艰难,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属地人民政府诚信的质疑。
反思:强拆背后的权力逻辑与制度漏洞
富山煤炭市场的强拆事件,暴露了地方人民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多重问题。首先,招商引资时的承诺与后续管理的脱节,反映了某些地方政府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的政策随意性。其次,强拆过程中程序正义的缺失,凸显了行政执法中的权力傲慢。第三,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再开发的低效,揭示了公共资源管理中的混乱与不负责任。
商户联名证明
更深层次地看,这起事件不仅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契约纠纷,更是对法治精神的一次灵魂拷问。当法律程序正义被架空,企业合法权益被侵害,属地政府公信力又该如何重建?
结语:废墟上的追问
武威市凉州区富山煤炭市场的废墟,不仅是砖石的残骸,更是法治与信任的断壁残垣。对于付林平而言,这场灾难不仅带来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更摧毁了她对政府的信任。而对于公众来说,这起事件引发的追问远未结束:如何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何防止行政权力的任性与滥用?如何让企业和公民在法律框架下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保障?
或许,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回答,废墟之上才能真正长出信任的绿意,法治的阳光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文/郑毅)
来源链接:https://www.sohu.com/a/883181012_122297521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