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财等媒体报道,上海快鹿集团将《叶问3》票房作为资产证券化,以票房收益的预期从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从而筹集不少资金,其融资方为合禾影视、大银幕发行,通道方为基金公司,资金方来自P2P平台,如在苏宁众筹平台上就超过4000万,年化收益为8%。
所谓“票房资产证券化”,通俗地讲,就是使电影票房成为上市公司的产品之一,高票房将会快速拉升股价,10亿元票房,形成的资本空间将可能达到100亿元。由于部分影院爆出的“票房造假”现象,虽然后已澄清为影院方所为,但舆论已将矛头指向快鹿系,并认为“票房资产证券化”涉嫌若干“罪名”,如:扰乱电影市场,干扰市场秩序,造成股市异动等。
事实上,票房“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方兴未艾,作为全世界电影发达国家的潮流,实为未来大趋势。电影票房的资本运作,也已形成了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条,不再是一个小众游戏。也正因此,中国电影产业才得以在短短数年时间获得超乎想象的迅猛发展。
2015年6月,上海电影节举办的“互联网电影上海高峰会”上,众多电影公司都表示出互联网、电影、金融应当一体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新任CEO张勇分享了阿里公司在电影+互联网+金融上的经验:“娱乐宝”参与了24部电影筹资工作,共在电影产业筹了5.3亿元,背后体现的是超过6000万用户曾经在娱乐宝认购环节参与过。张勇表示,2.0互联网时代可以用互联网的技术和以透明、分享与用户参与为特点的互联网思想改造电影,也许能对电影的产供销体系带来深切的变革,包括电影上游的IP(知识产权)开发到投融资、制作、宣传发行,再到零售电影票、售票分发、观众体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衍生商品。
快鹿系此次“众筹+互联网+电影”受到舆论大量关注也非偶然。快鹿集团是上海本土的知名民营金融企业,在P2P、众筹乃至传统银行业务上都属龙头,而上海在全国电影行业的创新上又走在前列。当遇上《叶问3》这种非火不可的电影时,必然会引发大量关注。
早在2014年10月,上海市政府就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资金支持、金融税收等7个方面对电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给予扶持。以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效看,共有400多家中外影视企业机构参加了“国际影视市场”板块,交易额逐年攀升;国家级网络剧、微电影创意创业中心落户上海;中影、上影、八一厂宣布强强联手孕育大制作。
快鹿系投资的《叶问3》,票房“资产证券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大趋势。在它之前,已经有很多电影都涉足这一领域。据媒体报道,美人鱼、港囧等电影的票房,都直接跟上市公司的利润挂钩,在《美人鱼》上映初期,三家出品公司共同为周星驰开出16-18亿的天价保底金额,主保底方为和和影业,其他公司通过认购其发行的基金产品的方式参与。从结果来看,这是一笔“多赢”的买卖。周星驰获得不菲的保底资金,其权益提前得到了保障。《美人鱼》上映期间,最热的段子莫过于“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使其票房突破三十亿大关,《美人鱼》的票房大卖也使保底方赚个盆满钵满。作为《美人鱼》发行商之一的光线传媒于2月14日晚间公告称,截至2月14日12时,《美人鱼》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不完全统计票房已超过16亿元,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50%。
此前,21控股向股东之一、兼《港囧》导演及演员徐峥购入该片未来6年于中外影院票房、扣除发行成本后净收入的47.5%,收购作价为1.5亿元。徐峥本人又是21控股的股东和非执行董事,这样他在电影还未上映时便获得1.5亿收入,上映后更是身价一路飙升。
证券行业人士认为,资本毕竟是要追求利润的,在中国电影产业急速增长、利润极高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涉足电影票房并赢得相关高额利润,无可厚非。对于大众来说,参与投资原来小众化的电影并从中分得一杯羹,同样无可非议。(文\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