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娱乐生活>文化杂谈>

历史文献学家来新夏病逝:最后时刻仍誓不挂笔

来源:腾讯网 时间:2014-04-03 15:29:27

  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来新夏先生于3月31日病逝,享年91岁。

  来新夏,浙江萧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主要从事历史学、版本目录学和方志学等研究,被誉为“纵横三学”。他的主要著作有《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北洋军阀史》、《林则徐年谱新编》等。1979年来新夏在南开大学分校独立创办图书馆学专业,1983年秋,他又在南开总校筹办图书馆学系,经多方努力,终于在次年正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并于1984年秋公开招生,为我国开创了独立的图书馆专业学科。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表示:“来先生是我们的前辈,以前只在一些会议上会遇到,尽管没有私人交往,但从本科开始就读他写的教材《古典目录学浅说》,到了研究生阶段,我的硕士论文是做年谱研究,又读他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受益很大。来先生的《古典目录学浅说》在1980年代影响很大,因为在以前一般的读书人都懂点目录学,可是经过文革以后,大学里懂目录学的学者已经非常少了,而来先生这本《古典目录学浅说》的出现正好为我们当时的这些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入门教材,而且这本书写得非常浅显易懂。这本书的出版,也在“文革”之后,尤其是1980年代,重新提出了目录学研究的价值,并为这一学科的发展起到接续作用。”

  与来新夏有着“忘年交”的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则向早报记者透露,“来先生一生著作无数,晚景更是辉煌,不过,在我心中也有一桩小小的遗憾。”来新夏住院曾在天津的问津书院讲“袁世凯与北洋新政”这个题目,托刘运峰帮他找点资料,后来资料找好,来新夏在写论文时,发现又找不到了,于是拜托刘运峰重新再找一下。但没过多久,来新夏因为感冒住进了医院。初入院时,来新夏夫人焦静宜告诉刘运峰,资料可以先缓一缓,“不过老先生身体状况还好,问题不大。谁知道又没过几天,就进重症监护室了,住进去一个多月后,终于还是走了。”

  来新夏曾说“春蚕之心不死,有生之年不挂笔”,这点未尽的遗憾,倒也是圆了当初所发的愿。

  (一)

  来新夏1923年出生于浙江萧山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幼年随祖父来裕恂开蒙读书。来裕恂是经学大师俞樾的弟子,与鲁迅是同学,留学期间还参加了同盟会,担任由孙中山创立的横滨中华学校的教务长,著有《汉文典》等很多著作。来新夏幼年时期是在祖父身边成长的,祖父的学问和为人对来新夏影响都很大。

  来新夏的中学时代在南京和天津度过,于194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那时候的辅仁名师云集,像陈垣、余嘉锡、张良烺、朱师辙都在学校任教。陈垣亲自指导来新夏的毕业论文。余嘉锡是中文系主任,学贯中西。来新夏选修了他开的目录学,期末考试余嘉锡给了来新夏B,来新夏很不满意,后得知,余嘉锡平时给学生一个C都不容易,最高分就是B了。启功跟来新夏保持了有五十多年的师生关系。来新夏大学时生活困难,启功老师就叫来新夏每周日到他家里改善生活。来新夏1960年代接受审查的时候,启功是唯一一个关心他的人。

  辅仁毕业后,来新夏到天津担任中学教师。随后被选送到华北大学第二部学习,分配至历史学家范文澜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做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在做范文澜研究生期间,来新夏得以参与整理大批北洋军阀原始档案,从此跟“北洋军阀”结下不解之缘,之后专攻北洋军阀史,五十年内先后写了三本相关的书,这也成为他在“文革”中遭批判的重要原因。“文革”一开始,来新夏就作为第一批被打倒的对象进了牛棚。之后又被下放到天津郊区农村劳动,下放期间,他安心地写了好几本著作。后来,来新夏与穆旦成为一对难友。他们一起洗刷南开大学的游泳池,这一段经历使来新夏对穆旦的个性和“文革”厄运有深刻的了解。

  1980年代来新夏兼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情报系主任、出版社总编辑兼社长。一生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在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方志学、鸦片战争史、北洋军阀史、图书事业史以及清人笔记研究等领域,均有专著问世。

  (二)

  在来新夏担任南开图书馆馆长时,现任南开传播学系主任的刘运峰那时正在南开读本科。他们估计都没想到日后会成为忘年交。“那时来先生一身数职,我们只能仰望”。让刘运峰印象非常深刻的是,1985年,南开举办纪念曹禺75周年的活动,把曹禺也请到了现场。“来先生当时60多岁,但还是风度翩翩,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非常帅气。他不是学文学出身,但对曹禺的创作和艺术风格娓娓道来,完全是脱稿讲的,我当下就对他很佩服。”而这,颇有其师余嘉锡的风范。

  2006年,刘运峰回到南开任教,还搬进了来新夏所在的小区,与来家“隔楼相望”,相距不到50米,因此常常登门拜访,讨教文史知识、历史掌故和寻书佚事,渐渐熟了起来。2013年10月8日,创立了“黾学”学派的书画家王学仲去世,王的弟子孙伯翔是刘运峰的老师,因此刘可算是王的再传弟子。刘运峰连夜写了一副挽联,准备第二天一早送去王学仲灵堂。可是,刘运峰为怎么落款发起愁:“‘再传弟子’是自封的,直接这么落款似乎有点不好,而且太白。”

  情急之下,刘运峰想来想去只好麻烦来新夏,“那是早上7点来钟,我给来先生打电话,电话响了很久,是来先生夫人接的,还很奇怪谁这么早打过来。我说明来意,来先生也没怪罪,直接说,你写‘小门生’。后来我查了下,古时的‘再传弟子’的确就是这么自称的。这也是我深深佩服来先生的地方,他的博闻强记和深厚的旧学学养,在当今的学者中的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来新夏有一本《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最早是在1980年代初出版的,后来一直修订,2011年中华书局重版,刘运峰就去买了一本,“年谱的内容很丰富,容易扩充,我就做了一些补充条目。做完拿给来先生看,他很高兴,鼓励我做一个续补。我也发愁,平常工作忙也没有时间,来先生就说,你这个是为人之学,功德无量,每天做一点,日积月累就有了。”刘运峰说,以此可见来新夏对后辈的提携与厚望。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吴格回忆,来新夏对其“有知遇之恩”。“文革”结束之后,成立了全国地方志学会,各地开始重修或续修地方志。但各地方编写地方志的人员,水平良莠不齐,也没有系统的训练。来新夏组织了一批学者主持若干大型培训班,吴格是某期培训班的学员。“1980年代初,我在华师大图书馆工作,我是因为这个机缘参加这个培训班的。虽然华师大图书馆没有编写地方志的任务,但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地方志。我记得很清楚,培训班是在天津郊区的一个学校。在学术研究之外,来先生有非常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我记得培训班结束的晚宴上,来先生拖来一条长凳,站在长凳上对所有来自各地、各层次的学员喊话,鼓励大家回去好好工作。那个情景就像一个将军在鼓舞士兵斗志出征一样。”

  这个培训班开始了吴格与来新夏几十年的缘份。在培训班上,来新夏把《中国地方志概论》的书稿交给吴格,希望他回上海后帮他统稿。“这部书是来先生组织全国学者编写的,由于学者们背景、学术训练不尽相同,文章风格、体例也差异很大,来先生把任务交给我,后来来先生成了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我们更成了同行。”

  来新夏是公认的非常勤奋的学者和写作者。吴格说,“在退休的这20多年里,我记得每一两年,他都会出版一本杂文集。即便到了八九十岁,在各类读书报上都能看到他的文章。过去一两年,他还经常参加各地的地方文献研讨会。他是浙江萧山人,他把所有藏书都捐给了家乡,现在的杭州萧山区图书馆还为来先生辟了专馆。”刘运峰也回忆,今年春节,来新夏刚把文集编好,交付给出版社,里面收了1000多篇文章,“来先生感慨:‘我都不知道怎么写了这么多。’我们就说,等他到100岁,再来编一版。我们都觉得他身体和精神都很好,百岁文集并不是开开玩笑就算了。”

作者:刘欣 石剑峰  责任编辑:杨泽刚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来新夏:研究“坏人”历史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