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9日,人们在东莞“番茄大战”活动中互掷番茄。当日,在广东东莞的新华南MALL生活城上演了一场万人“番茄大战”。在当地举办的番茄节上,近万名当地市民和游客用经过软化的15吨新鲜番茄当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新华南MALL生活城变成“番茄的海洋”。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番茄大战:狂欢VS浪费
近日,东莞新华南M A LL·生活城举行第二届番茄节,当地市民和游客用经过软化的15吨新鲜番茄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活动现场变成“番茄的海洋”。东莞番茄大战经过媒体报道后,马上就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口诛笔伐,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主办方太过浪费,暴殄天物。
一名网友评论说:“在我们眼中,看不到‘番茄大战’的重要意义,我们看到的只是那满地鲜红的番茄汁液,只看到了被践踏成泥的穷人的蔬菜,为什么要把这些番茄扔掉、砸烂?把这15吨番茄免费送给市民或打工者,难道不比‘番茄大战’更有意义吗?”
一些网友还为15吨番茄算了一笔帐:“一斤番茄的价格已涨到了2.8元,15吨番茄也就是3万斤,每斤番茄按2.8元计算,也有8万多元。”网友们指责说,这样一次狂欢相当于把8万多元踩碎在脚下。
针对网上的热议,有网站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持指责态度的意见占了绝大多数。而在这些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声中,还是有网友“勇敢”地发出不同的声音。
“番茄大战”现场(2008年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08年10月19日,一位参加“番茄大战”的女士被纷飞的番茄攻击的睁不开眼。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在广州工作的小宋是“番茄大战”的支持者,她专门与几个朋友赶到东莞参加番茄节,小宋说,狂欢节是一种很好的压力释放渠道,当你参与其中一门心思在“打战”时,就把日常生活的很多烦恼都忘了,把压力也都宣泄出来了,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些年轻网友也认为,这样的狂欢节只是为了让大家开心一下,大可不必为此上纲上线,不妨用轻松的心态来看待。现在生活压力太大了,这样的活动会让心情得到放松,就算“牺牲”一些番茄也值得。
番茄大战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活动,却意外地引发了比活动本身更大的口水战,这样的争议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的“啤酒喷泉”。近年来,各地以某一商品或特产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虽办得轰轰烈烈,却广受诟病,浪费、暴殄天物等指责不绝于耳。
舶来狂欢节屡屡“水土不服”
2008年10月19日,人们在东莞“番茄大战”活动中互掷番茄。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番茄节”在西班牙的布尼奥尔小镇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都会有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布尼奥尔参加“番茄大战”。人们互掷番茄,在活动体验狂欢的乐趣。在西方,与此类似的还有“西红柿大战”、“橙子大战”等,这些狂欢节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
东莞番茄节主办方也表示,举办番茄节主要是想给市民打造一个狂欢和释放压力的场所,通过番茄节这样的活动,让人们可以尽情放松压抑的心情,并重新找到童年的感觉。而番茄渣并未被浪费,在活动结束后全部被送往指定养殖场作饲料。
然而,很多网友并不理会主办方这种“一厢情愿”的初衷,一些网友提出,中国毕竟有自己的国情,连娱乐都要与“国际接轨”,显然不应该。
由于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国内一些地方将西方狂欢节直接“拿来”,虽然成功上演狂欢一幕,给参与者带来很多欢乐,但招致骂声一片,使这种舶来狂欢节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
2007年9月23日,号称中国首度的“葡萄大战”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红提庄园举行。市民们在倾倒了上千斤红提的池子里面,尽情的狂欢。陈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