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社会万象>社会追踪>

前掠翼版歼20就是瞎搞:将会丧失隐身能力

来源:米尔网 时间:2015-04-30 08:52:26

  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内部论文截图中,出现了采用前掠翼设计的歼20舰载机修改方案。从这份论文提到的整体设计角度来说,这种改进方案简直不可理喻。按这种方案出来的歼20将失去隐身和高速性能。

  S-37的前掠翼导致该机高速性能非常低劣

  当年苏俄最新式的S-37因机翼问题,最终失败在高速性能上。在超过M0.8-1.4的跨声速范围以后,S-37的阻力就开始急剧增加,以至于该机的高速性能完全无法令人接受。

当年苏俄最新式的S-37

当年苏俄最新式的S-37

  作为验证机S-37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设计上的优化程度比较低,例如作为探索大迎角飞行的保护措施还设置了水平尾翼,拉郎配的发动机长度过大等等,这 些因素都大幅度增加了S-37的重量和飞行阻力。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前掠翼上。

  S-37机翼的前掠角度只有20度。虽然从气动上说,由于气流流向的原因,前掠翼的真实斜掠角度要比后掠翼更大一些,但这种优势远远没有大到能抵消 20多度差距的程度——高机动飞机采用的中等后掠机翼,一般角度在42度左右。

当年苏俄最新式的S-37

当年苏俄最新式的S-37

  苏霍伊的设计人员当然明白增大前掠角度能够有效的减小超声速飞行阻力,但他们不能那样做——增大前掠角度只会急剧的降低前掠翼的气动发散速度,性能损失远远超过巨大的气动阻力。

  在涉及高速性能的几个要素中,在机翼而具备了较大的阻力特性而且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剩下的改善途径就只有减小机翼面积和加大推重比了。

  从S-37的设计来看,设计师打算牺牲一部分盘旋性能和最大载荷起飞能力,通过采用较小面积的机翼,以获得较轻的结构重量和高的推重比来减少高速性能的损失,但结果仍 然是无济于事。

  苏霍伊无法克服前掠翼的缺点只能放弃

  S-37失败的原因,表面上看是超声速阻力的失控,本质上是以现有的技术能力仍然不足以支持前掠翼实用化,包括材料和工艺水平,以及对前掠翼气动弹性规律的认识水平。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