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社会万象>社会追踪>

季羡林灵堂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图)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09-07-13 09:32:32

追思会昨在北大举行 吊唁活动持续到7月19日

  东方早报记者 石剑峰 

  image

供公众吊唁的季羡林追思会灵堂设在北大百年讲堂里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图

  7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昨天早上9点半,早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季羡林先生的追思会就设在这里,尽管离12点开始的追思会还有几个小时,但已经有近百位普通市民和学生在这里等候。在半天多的纪念活动中,数千各界人士自发前来吊唁。季羡林儿子季承一家、季羡林学生钱文忠、季老的老中青三代学生都出席了昨天的吊唁仪式。季羡林儿子季承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季老骨灰将分别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和山东老家,遗体告别仪式具体日期要在今天和北大商量之后才能确定。

  供公众吊唁的季羡林追思会灵堂设在北大百年讲堂,季先生去世当天晚上,北京大学校方就已经开始布置灵堂。昨天早上9点半,追思会灵堂已经基本布置完成,季老的遗像、各界送来的花圈之后陆陆续续进入现场。季羡林学生钱文忠对早报记者说,遗像是他和季承一起挑选的,很符合季老生前的性格和神韵。而在追思会现场外的小广场上,上百社会各界人士已经早早地等候在外面。当他们得知,追思会要到12点才能开始的消息时,大多数人没有离开,仍安静地在门外守候。

  11点半,追思会提前举行。普通市民、北大学生、季老生前的学生同事、至交好友很有秩序地排成长队,肃穆地进入会场,鞠躬致哀。中午12点多,季羡林儿子季承偕全家低调来到吊唁现场,季老小孙子在磕了几个头后,全家匆匆离去,并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下午4点左右,季老在北大东语系的老中青三代学生集体来到现场吊唁。下午5点,追思会结束前,季老学生、学者钱文忠和北大学者李零一起来到现场,在寄托哀思之后,也低调离去。钱文忠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季老生前题的最后一幅字是给四川地震灾区的,而自己昨天录节目的时候也安排了不少汶川灾区的学生,“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事情。”

  早报记者获悉,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举行的季羡林追思会将一直持续到7月19日。

image

image

钱文忠等季老学生及晚辈在现场均对季老遗像行跪拜大礼。

image

■学生和普通市民都自发赶到北大百年讲堂前排着长队吊唁季老。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图

追思现场

“季老,我给您磕头了”

  追思会刚开始不久,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向季老遗像下跪,磕了6个头,并高呼:“季老,我给您磕头了。”随后,他念下一首纪念季老的诗:“举世闻名学问深,毕生研究东语文。太平洋水千万里,不及季老寄我恩。”之后早报记者了解到,该男子叫张敏,他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家和季老家是世交,1948年父亲偕我们全家去解放区,就是季老帮忙出的路费,季老对我们全家有恩。父亲今年85岁了,他在上海,他要我代他磕头。”

  季老生前的同事、82岁高龄的北大原东语系党总支书记贺剑城也一早来到追思会现场,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7月3日他在301医院见了季老最后一面,“大家谈了很多心里话,谈了很多过往的回忆。季老哀叹他在医院什么都做不了,觉得很惭愧。”谈到季老,贺教授说,季先生对己和对工作都非常严格,“他常对我们说,他在德国留学学了那么多语言,简直就是在折磨自己。而从那个时候开始,季老患上了严重的失眠,有时候要吃两三种安眠药。”

  另一位季老的学生李老师是季羡林1960年代初的学生,“季老是我们的老系主任,这些年来季老一直不愿外界称他为国学大师和国宝,但在我们这些学生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他也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季老最喜欢别人称他的也就是老师。”

 

独家专访

季承回忆与父亲的最后10个月

image

季羡林之子季承接受早报专访

  “这半年多是他最开心的一段日子”

  早报:季老的骨灰将安葬在哪里?大概什么时候安排遗体告别仪式?

  季承:按照父亲透露的意愿,他一部分骨灰将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我母亲和其他家人都安葬在那里;另外一部分则安葬在山东老家。遗体告别仪式目前还没有定,明天(周一)将和北大一起商讨此事。

  早报:能谈谈季老最后的情况吗?

  季承:父亲去世前一天,状态还非常好,那天我下午4点到医院,父亲要题3幅字,字写得很好。然后我给他按摩胳膊,因为他胳膊不太舒服。我们还和医院商量,进口一些治疗他胳膊的药膏。

  7月11日早上,护工准时叫醒父亲,但父亲不是太清醒,眼睛睁不开,然后发现出事情了。接着就马上抢救,也把我叫来了。我到的时候,医生说心脏还有反应。

  早报:季老生前谈过遗嘱吗?有没有谈过如何处理遗产?

  季承:没有,一方面父亲走得很突然,另外一方面父亲身体那么好,觉得不太好跟他谈这个事情。

  早报:你从去年年底才开始日日陪伴父亲,能谈谈你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吗?

  季承:2008年11月,我们和父亲重聚,这10个月来,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他心情一直很愉快。父亲说,这半年多是他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他很满足。在那些日子里,父亲还关心着国家与世界大事,每天要我和护工念《参考消息》。另外,每天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比如一些人要题的字和一些出版合同。

  

  “他提出学生不能复古,要和时代接轨”

  早报:季老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季承:他的思维和时代一直很吻合,比如国学热,他提出学生不能复古,不能只学老学问,一定要和时代接轨,掌握时代的知识。另外,他也提出了大国学概念,他说国学不能只谈汉族的思想,应包括56个民族的思想遗产。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