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成 评论作者
成都媒体近日报道一则新闻: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收缴。为说服老师从而拿回手机,学生不屈不挠连提三个“理由”。老师忍无可忍,扇了学生一耳光。最终,学校批评当事老师,老师深表后悔且主动赔礼道歉赔偿,家长则表示谅解。而学生说,虽然老师已道歉,但自己“就是心里不舒服”。
心里不舒服,大概是感觉受了委屈,学生可能认为,自己有道理,跟老师讲理,老师理亏,说不过,所以自己挨打了。
学生上课玩手机,确实违反课堂纪律。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学生提了些什么理由——学生:“凭什么老师上课可以打手机,学生不可以?”老师:“那你说哪位老师、什么时候在课堂上打电话?”学生:“我曾经看到你在学校升国旗的时候打电话呢?”老师:“那是一些援建志愿者和我联系。”学生:“难道你每次接电话都说的是援建的事?”第一句,如有老师上课打电话,这也是教学事故,别人错不是自己错的理由。第二句,老师问的是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却是升旗仪式。第三句,学生将一次缘由放大到每次接电话上,从而得出荒谬结论。最后,老师感到说理无望,心急气躁,抡起了巴掌。
或是希望更了解学生,老师设置了“若能说服我,就还你手机”的问题。但最后,双方未能真正理解对方,真正的教育被一个耳光打散。其实,孩子有些话虽然荒谬,却是成长中真实的想法。教育者如能因势利导,学生会信服并逐渐养成好习惯;而用压力管制,学生对纪律和公德则会产生怀疑,他受到的不过是暴力胁迫——很可能,因为老师最终道歉,他认为是老师“说不过自己”,那些荒谬“理由”在他心里依然成立,当感觉不到压制时,他还会违反规则。
身体的伤害、尊严的侮辱只是教育体罚的恶果之一,更大恶果是学生对事物态度的改变:遵从纪律,只是被要求不得不如此,于是,相比遵从理性,学生未来可能更习惯于使用压制和暴力。由此,学校和老师更应对学生和家长强调:上课玩手机是违反纪律,那些“理由”站不住脚,这件事上“理亏”的是学生,而教师要为之道歉的则是那个冲动之下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