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媒体评论>

华西都市报:质监局别把“维稳”当遮羞布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10-09-01 21:34:44

贾知若:说谎不行,“维稳”可以?

贾知若 本报评论员

8月21日,湖南金浩茶油公司澄清被查出致癌物超标6倍的传言,湖南质监局迅速发布抽检合格结果公告。该局内部多位人士证实今年3月金浩已被查出超标。金浩的内部文件也显示部分超标产品已秘密下架。一位质监局高层表示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金浩茶油因致癌物超标的消息被核实之后,网上骂声一片。其中,一位江苏苏州网友在网上“叫声凄厉”——“还有什么是安全的?COME ON BABY,我们已经免疫了!”

即使只从字面上理解,我们也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三聚氰胺、地沟油和长江毒鱼等事件,组成一个庞大的军团轮番挑战人们生活常识的现在,“茶油致癌”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爆破能力。也就是说,“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句来自湖南质监局高层人士口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非常不靠谱,因为它似乎缺乏基本的背景知识……

人不可能两次跌入同一个陷阱。西方古时的哲学家们是这样认为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他们显然高估了人类智商。不然,人们怎么可能一边叹服于《2012》这部灾难片的正确寓意,一边在哥本哈根“减排会议”上吵得沸反盈天,各揣小九九?

金浩茶油,就是近年来中国人遇到的第N个陷阱。本来大家都有点见惯不惊,但当地以隐瞒的方式去“维稳”的消息曝出后,这个陷阱就有点不同以往了。因为这是一次公开的说谎,却打着善意甚至正义的旗号。

金浩茶油近几年发展迅猛,产能和市场都今非昔比。众所周知,国内外食用山茶油的提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压榨法,另一种是浸出法。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油茶籽中榨取山茶油,是传统提取工艺;浸出法则是用物理化学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茶籽或压榨后的“油饼”中抽提取山茶油。理论上讲,它是传统工艺最好的补充。专家认为,从此次茶油致癌物质超标事件来看,是浸出法工艺存在重大缺陷。

如果知过能改,茶油市场受本次事件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所以,加强监管,改进工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着眼未来的生存之本。然而,他们最终的选择是以“维稳”方式进行隐瞒。用一个谎言来掩饰另一个谎言,结局都是一样的,逐渐走向不可收拾的境地。

历史上,有一些稳定的确需要说谎来维持。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大战袁绍,明明军粮已尽,还得撑着作丰衣足食状。后来袁绍的谋士许攸跳槽来降,曹孟德依然假话连篇,军粮还够用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直到心知肚明的许攸作势拂袖而去,曹才道出实情。这下大家坦陈相对,共商对策,此后夜袭乌巢(袁军屯粮地)得手,曹操方能赢得官渡之战。纵观整个事件,你会发现曹操的“隐瞒维稳”是可以原谅的。但说谎毕竟不能解决问题,问题之所以最后能解决,是因为他抢得了袁军的粮草。

据“茶油事件”的报道,湖南省质监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金浩茶油被查出苯并芘超标是在今年3月,而在此之后,该公司的对策似乎只有两个——一是在商场秘密下架部分产品,二是忙着发布“没有超标”的公告。都快半年了,金浩茶油依然超标……

由是观之,如果用公告的方式说谎真的成功了,金浩茶油的品质将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当地官方的“维稳”,只维出一个恶瘤而已,而这恶果,总有一天会爆发。

李晓亮:“茶油维稳”何其荒诞

李晓亮 本报评论员

虚虚实实的“致癌门”,晃得人眼都睁不开。每扇门内,似乎都是那么玄幻莫测,云山雾罩。搞得依门窥探的民众,一头雾水,不知信谁。

这简直可以视为一套标准的危情山寨版“危机公关”操作流程。山寨的危害就在于,它虚有其表,而不能得其精髓。真正的公关手法,从来不是回避问题无视矛盾,以下一个谎言掩盖前一个过失。否则只能酿成弥天大谎,错上加错,最后追悔莫及。

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生存,难免会有些磕碰和曲折,只要不是故意为之,那么一些无心之失并不足以让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只要诚实地承认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并积极地担起责任。以诚实而负责的态度来面对公众苛责,在改错中改进,努力得到公众谅解和市场认可,它就能在挫折中屹立不倒。

相反,假如出了问题,比如面对茶油“致癌门”传言,金浩以及当地质检机构首先不是反躬自省,而是百般抵赖狡辩,甚至一味地封锁消息,抑或偷梁换柱、瞒天过海,尽使些偷换逻辑、混淆黑白的下作招数,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可能越描越黑。

公司耗尽自身商誉,而公权机构则耗散了公信,导致了一个多输的结局:在信息饥渴焦虑下,在信无可信之时,民众会出于惯性条件反射似地非理性怀疑一切。这边厢一本正经的辟谣声明,那边厢只当反话听,这时还真不知道当初所谓的“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稳定”一话该如何理解了。

多位知情人证实,金浩茶油3月已被查出超标,内部也曾对超标产品秘密下架。这说明该企业并不敢理直气壮地打包票,不敢说自己产品完全合格,一点问题没有。这时,最负责任的做法,显然是向市场发出公开声明,客观负责地披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系统检测后如果确实是极个别超标,而且已经得到处理,再全面上市不迟。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境,我们也知道完全指望企业自觉是不靠谱的,所以市场监管者,政府质检等部门理应介入,阻击民众健康权面临的风险。

可是,现实中上演的却是最不堪的一幕:企业和质检部门竟联手默契地“统一口径”,一直对外。“抽检只对企业送检的来样负责,不可能对每一个批次都检测,”这是明显的卸责言论,“猫鼠联手”背后有无权力失范,值得警惕。

还记得三鹿事件当初也是被隐瞒了好几个月,长期瞒报导致的负面情绪的持续爆发,显然不合“稳定”初衷。无数此类事实反复证明,欺瞒永远带不来稳定。民众享有知情权,“真相总在谣言后”让我们完全可以吼出“不许再污蔑群众‘不明真相’”。当生活在长江大河的野生鱼,都可能因生态污染而含致癌激素,那么处身这个化工时代,食品安全问题显然不是欺瞒就能解决的。真相不能总被某种强力所垄断,哪怕其出发点很善良很动听的,比如维护稳定。但我们是不是该相信民众具备起码的事实和价值判断能力?

朱四倍“维稳”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朱四倍 河南教师

前有紫金矿业官员的“高论”: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今又见“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荒唐说辞,难道我们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

事实上,就笔者的观察,这是“一切为维稳让路”思维逻辑显现,而这种逻辑至少造就了两种怪象。一是维稳已经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二是维稳手段层出不穷。在不少官员的潜意识中,似乎只要属于维稳,就不考虑法治的尊严,就可以忽视民众的正常权利,进而拿出了只有紧急时期才能使用的种种非常手段。

更进一步说,这是传统刚性维稳体制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传统维稳观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上级政府一味要求下级政府确保本辖区范围内的社会稳定,有些地方以“一票否决制”的方式硬性规定下级政府辖区内不能发生多人越级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基层领导为了不使上级政府对自己产生不利评价而影响个人的仕途,往往不会对上级政府实情实报,谈问题是“金字塔”:一级一级往上缩小,而讲成绩却是“倒金字塔”:一级一级向上夸大。在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出发点和方式方法上,也以不让上级知晓为要,而不是本着真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社会矛盾进行全面治理,往往错误地认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

但是,再巧妙的说辞都无法遮掩一个事实:任何事件都是捂不住的,任何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做出违背常识的行为,都注定只能走上事情的反面。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正在出现。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公众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的不信任情绪,降低公信力,并且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也就是说,公众从来不会因真实信息而恐慌,而只会因虚假信息而恐慌。

在所有的瞒报者眼中,都有着堂皇的理由,最为常见的就是避免恐慌和影响社会稳定。当然,这是台面上的,台面下的,恐怕永远难以见光。因此,“不公开为维稳”的荒谬是对社会稳定的变相颠覆。

作者:李晓亮等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