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春平君不同,他是赵氏家族的领军人物,在国君年幼的时候,他这个伯父就是赵氏家族最具权威的人,在赵氏家族大难临头的时刻,忧心忡忡的春平君怎能有心思与赵太后温情。第二年,秦国大将桓齮,眼看赵国南长城很难攻入,便换了一个方向,他绕过赵国南部的邯郸地区,登上太行山,从北上党攻打赵国中部。由于赵国在一年前把十万常备军损失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某位将领能拯救赵国了,赵国不但需要名将,更需要军队!此时赵国要抵御秦军,就不得不令其他地方的守军来勤王。而各地的守军,以北边五郡将军李牧的守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
春平君无奈以赵王迁的名义,令李牧率军回援南线战场。将军李牧,先前低调了近二十年,然后大破匈奴,至此时,他又沉默了十余年。李牧边军鼎盛时期达到三十万之众,大破匈奴一役动用了十七万,阵亡四万多。后来赵国国内兵员吃紧,不断催促李牧派军支援,因此李牧军人数不断减少。到这个时候,李牧总兵力仅有七万六千人,李牧放弃长城一线,留一万三千人守住北方个要塞,领六万三千人南下驰援。赵秦两军,在肥累相遇。李牧南下之时,沿途在中山境内补充一万多兵力,军力上达到了近八万。此战李牧大破桓齮,兵败后桓齮逃亡,但秦军损失过大,十余万大军灰飞烟灭,桓齮料到回国难逃杀身之祸,不敢向西逃回秦国,而是孤身往东北方向,奔向与秦国关系尚可的燕国。图-赵秦肥累之战
秦王暴怒,杀了桓齮的父母兄弟等一干族人,把沾亲带故的亲友全部伐为奴隶,并悬赏金千斤、百姓万户的城邑求购桓齮头颅。赵军此战亦阵亡数万,赵国实力越胜反而越弱。肥累之战,李牧居功至伟了,春平君识得大体,立即以赵王迁的名义,封李牧为武安君!武安君这个封号,是战国时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只有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李牧享有这个荣誉。受封仪式上,李牧形相威武,眼如点漆,奕奕有神,傲然卓立于高台之上,一派渊停岳峙的气度,台下赵国群臣和将士无不心折。不到八岁的赵王迁,似乎也是明事理之少年,他张开童颜小嘴大喊道:“李牧,就是寡人的白起啊!”
公元前231年,赵国代郡发生了大地震,殃及大半个代郡,而且地震的级别非常高,地面东西移动的距离达到了一百三十步(约合150米)。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大面积旱灾,民不聊生。当时民间有童谣曰:“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这一年赵国很多地方地上长出白毛,长尺余,十分可怖。俗话说天灾人祸,天灾后面紧跟着就是人祸,赵国也是如此。地震和旱灾让赵国人的经受伤痛和饥饿,却没有摧垮赵国人抵抗强秦的决心,真正击垮赵国的,是来自赵国朝堂的人祸。六年前,春平君与赵太后走到一起,更多的原因是春平君不想赵国出乱子。春平君是赵氏家族的领军人物,他关心赵氏家族的一切,与只顾自身享受的赵太后格格不入,以致两人暧昧关系江河日下。赵国富丽堂皇的王宫之内,宫女宦官都脸无表情,一连串的天灾波及宫内,气氛压抑,空气中弥漫着萧条的味道。春平君双目神光不足,别人以为连续几年经历地震、旱灾,这位赵国的顶梁柱压力过大。实际上,春平君与他的弟弟一样,在从不知满足的太后身上纵欲过度,精气神已经消耗殆尽。不久之后,春平君离开人世。此时商人出身的郭开立即行动,他借助秦国提供的金钱,迅速攀附赵太后,各方面替代春平君,权倾朝野。多年前,郭开在赵国就很有市场, “廉颇老矣,颇能饭否”这个故事的制造者,就是郭开。“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名将廉颇,就是被郭开几句谗言,给封杀了报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