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盗墓史上,像这样因为盗墓,死者得以复生的故事,散见于各类正史、野记中。有的甚至十分离奇,埋葬了十年、几百年的人都能尸体不腐,最终复活。
在隋唐以前,特别是东汉之后的史书中,这方面的记载比较多。如《后汉书》,第27卷是专门记录当时发生的男人变女人,孕妇生了双头小子这类奇闻怪事的,分射妖、龙蛇孽、马祸、人痾、人化、死复生、疫、投蜺等几大类。“死复生”的记录有好几条,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敛,瘗于城外数里上,已十四日,有行闻其頉中有声,便语其家。家往视闻声,便发出,遂活。” 《后汉书》与《汉书》相对应,是记载东汉190多年间历史的一部正史。此书的特点是,“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编撰者为南朝时史学家范晔。据记载,在范晔的《后汉书》成书前,有关东汉的史书有18种版本之多。范版东汉史书问世后,其它诸家逐渐被淘汰,可见《后汉书》是得到学术界公认的。那么,范晔笔下所记“李娥复生”一事是否可信?联系一下事发的时代背景,“李娥复生”一事,还是有一定可信成分的。“建安四年”,为公元193年,当时的皇帝是东汉末帝刘协,即历史上的汉献帝。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刘协本人就是董卓废了少帝刘辩后,由董卓拥立的。由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不论是军人,还是老百姓,都把陵冢当成了“地下银行”,没有钱花的时候就会想到去挖几座坟。曹操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营盗墓,就是这个时期。所以,这一时期与盗墓有关的趣闻相对比较集中。李娥墓被盗而复生的故事,便侧面反映了这个年代民间盗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