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大家熟悉的“鸡肋”故事来说明。征伐汉中失利,攻守两难,曹操头大了,正自烦恼,主簿杨修来问“口令”,操随口说:“鸡肋、鸡肋!”杨修自作聪明对军士解释:“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军士们一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惇知道了,觉得不可思议,就跟曹操说了。于是,杨修获罪,扰乱军心,被斩首。
在这个故事里,杨修就是道具,通过他的嘴,提前完成了撤兵动员和准备;通过他的头,又转移了舆论的注意力,强化了军纪。此时,所谓的“大度、爱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全军而退,避免被马超的人耻笑。偶尔使用的道具,是马。在“割发代首”的故事中,刚刚颁布不得踩踏庄稼的军令,他的马就狂了,“以身试法”。为何军中其他马安安静静的,独曹操的马不安分?蹊跷得很。赵炎有理由相信,这是曹操自导自演、随机使用道具的一出好戏,目的在于普法。陈寿在《三国志》中说曹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可谓一语中的。
资料图:曹操(剧照)
影响巨大的道具,是陋习或流俗。曹操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从不把流俗当回事。在他眼里,流俗即陋习,当道具破之,乐此不疲。关于这一点,易中天《品三国》品得很精彩:“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诚哉斯言。中国古代的活人殉葬习俗由来已久,史家虽有严厉斥责之言辞:“以生从死,世祚之短,不亦宜乎!”但三国时殉葬仍在盛行,如东吴勇将陈武战死,孙权下令用陈武的爱妾殉葬,以收买将士,激励士气。曹操则反其道而行之,逢流俗必破之。他丧事从简,不以妾婢与伎人殉葬,而是遗令希望儿子“善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