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有了更生动的演绎,说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
而在晋朝,皇甫谧因为职业是医生的缘故,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也不免会犯些“职业病”,又演绎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的性别。纣王纵是不好,也不至于如此之坏。文人都有这个毛病,指点江山时,难免激扬文字。笔杆子一动,历史就不一样了。同时,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没边际,写出来的史料也就愈天马行空。终于,《封神演义》来了。借着“演义”的掩护,一个无道到无耻的昏君暴君,和一个狠毒到令人发指的蛇蝎美人,就双双出炉了。
妲己,就这样成了后世狐狸精的开山鼻祖。
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欠公允的。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了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才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妲己和纣王的真实面貌,也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其次,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是事实,虐杀比干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赤脚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脚,以及剖开孕妇的肚皮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特别是“唯妇人之言是听”这条罪状,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再说帝辛性情刚猛,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就在帝辛宠爱妲己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后稷的后裔,早在古公时代,便有了东下图商的企图,《诗经》中的《鲁颂》中有这么一段:“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镇商。”而对付强大的商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直到姬昌时,国力强盛,才开始沿黄河东下,把触角伸向商都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