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壮士跳崖实有其事,并非虚构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殉国之举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7月日军在华北启动的“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的《华北治安战》一书披露,该作战计划的目的是:“在击溃晋察冀边区共军及消灭其根据地的同时,结合封锁,破坏其自给自足,进而消耗、困死该地区的共产势力。”具体到五壮士所在的杨成武部,《华北治安战》记载:“(8月)23日拂晓,乙兵团由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纵队西进,对盘踞于满城北方的北娄山附近的第一军区司令杨成武指挥的约有五千人的部队开始了围攻。由于一部分共军据守北娄山西方的坚固阵地进行顽抗,我军在空军的密切配合下展开了肉搏战,痛击该敌,使其向北方溃逃。”杨成武也在回忆录中写道:针对日军此次来袭,“我们布置好了全分区的反‘扫荡’工作,然后……向西转移。在转移途中,我得知敌人已经拉开了一个巨网,把整座狼牙山包围了。”
据《华北治安战》的说法,日军对狼牙山的包围,属于此次“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的“第二期作战”任务,其方式是:“各进攻兵团分驻于作战地区搜索、剿灭残余共军,并消灭其根据地;各封锁兵团在继续进行封锁的同时,将其一部分驻于进攻兵团的后方地区,搜索剿灭残余的共军,并摧毁其根据地。”具体到攻击杨成武部的乙兵团,其“第二期作战”的结束时间是10月11日,该日,乙兵团“开始转进”,返回其原建制;针对杨成武部的“肃正作战”告一段落。
日军之所以重视狼牙山,实因狼牙山周边地区是中共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如杨成武所说:“娄山地区是我们一分区群众发动得最好,抗日民主政权最为巩固的根据地之一。这一带物产丰富,市场繁荣,为了抗日,乡亲们什么都舍得。他们平时节衣缩食,从物质上支援我们。只要我们一出击,就组成运输队和担架队跟在后面,为了掩护八路军,他们在日军面前宁死不屈。”分区机关所在的北娄山村,即位于狼牙山脚下。因此种特殊地理位置的,杨成武曾亲自深入狼牙山,考察过其内部路径的险峻与隐秘,且“发动群众对狼牙山的地形进行改造,并在这一带架上‘飞线’,设立观察所等等”,以作为应付日军“扫荡”的后退之路。
9月24日,日军对狼牙山山内实施扫荡;25日,五壮士在掩护部队转移之后跳崖。这一基本史实,中方资料中,有生还者葛振林、宋学义等人的亲历讲述,也有目击者、营救者余药夫、冉元通等人的回忆,还有杨成武、邱蔚等军队干部的证词——杨成武甚至在回忆录中披露,当天下午3时,狼牙山“通天顶”上的观察组曾通过“飞线”向他报告五壮士的具体行动,“敌人正在疯狂向他们扑去,在望远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五位同志的投弹和射击动作”;稍后,“通天顶”上的观察组又第一时间将五壮士砸枪跳崖的消息报告给了杨成武;下午四点钟左右,又有狼牙山下的情报站通过“飞线”向杨成武报告,狼牙山上的李老道“特地跑下山,要情报站设法赶快转告我,有五位八路同志在棋盘陀附近的险峰上英勇跳崖,其中两位被挂在凌空伸出的小树上,是死是活不知道,请赶快派人去营救。”这些回忆情节,细处未必准确,但五壮士跳崖的基本史实,则大致可以确定无误。日军方面,虽无有关五壮士的直接记载,但其在关于“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的教训总结中说道:“其负责掩护主力退却的部队,即使兵力薄弱,也必进行顽强抵抗”,似可作为五壮士跳崖的一个注脚。至于网络上流传的某些质疑——譬如:“狼牙山五壮士实际上是几个土八路,当年逃到狼牙山一带后,用手中的枪欺压当地村民,致当地村民不满。后来村民将这5个人的行踪告诉日军,又引导这5个人向绝路方向逃跑”——这般说法,新则新矣,却实在是没有半点史料依据可寻。…[详细]
1940年,一分区主要干部在狼牙山棋盘坨指挥所前合影。左起:黄连秋、史前进、高鹏、赵志珍、杨成武、曹凌、赵凡。
但还有许多细节问题真相未明,仍有待仔细考证
一方面,毫无疑问,质疑五壮士跳崖真实性的某些说法,是严重缺乏史料依据的;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关于五壮士跳崖的诸多具体细节,现有史料中还存在着种种冲突,细节层面的真相,仍有待更细致的考证。
疑问一:班长有没有主动请战,要求留下来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狼牙山五壮士”,具体是指杨成武部一团七连二排六班的五名战士:马保玉(班长、党员)、葛振林(班副、党员,生还)、宋学义(生还)、胡德林、胡福才。关于班长马保玉(亦作马宝玉、马保林),杨成武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邱蔚……把担任后卫、掩护地方干部和群众突围的重任交给了第7连。根据我的意见,第7连等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个班拖住日军,最后转移。‘指导员,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吧!’第6班班长马保玉听到消息,便跑来找蔡展鹏求战。第6班的战斗力很强,班长的战斗经验也比较丰富。蔡展鹏与连长刘福山一商量,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按这个说法,留下来担任掩护任务,是六班班长马宝玉主动要求的。但幸存壮士葛振林却有不同的说法:
“一直待到夜里三四点钟,任务还没有来,……刚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枪声、手榴弹声震醒了,这时指导员跑得浑身汗淋淋地闯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下命令:‘赶快上山,靠近团首长。’我们刚爬起来要走,指导员又喊了声:‘六班长!’‘有!’我们班长马宝玉应声站出来。‘你们班带一个机枪组,顺这条岭占领西边小山头,把敌人火力引过去,掩护一、三排撤!’‘是!’班长爽快地答应。我走出门,还听见连长在向班长交代:‘要多坚持一会,让后面和上面(指团的机关)撤走。’”(葛振林,《狼牙山跳崖记》,王愿坚整理,刊于《中国青年》195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