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当时北平城内并无中共报纸,报道沈崇案的几家媒体里也没有共产党人从中发挥作用
在1946年圣诞节前,中共在北平开办的报纸《国光日报》、《鲁迅晚报》和《解放》都相继被关停了。此外,中共地下党势力最为雄厚的《益世报》、《大公报》都没有参与沈崇案的首轮报道。后来找到沈崇在北平住处的《益世报》记者刘时平回忆,“那时,北平在白色恐怖中,北平《益世报》采、编部门的地下党员,虽占优势,但老板是一个反动家伙。采写这类新闻,是不可能得到发表的。”由此可以知道,沈崇案发生时,中共并没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布出去。
亚光社的王柱宇是北平《实报》的老记者,除了报道社会新闻,也写些反映市民生活的专栏文章。王柱宇在文化界人脉广泛,与余叔岩、马连良、齐白石等关系很好。他从未参与过什么政治活动。《实报》停刊后,王柱宇在进入《世界日报》的同时,还开了一家小型通讯社,即亚光社。
刊发亚光社消息的五家媒体中,《经世日报》是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的机关报,由行辕主任李宗仁下令创办。《北平日报》的名字出自时人回忆,或许是指北平市政府所办的《北平时报》。《世界日报》创办人成舍我是立法委员,《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是国民党员、国大代表,合伙人邓季惺是国民党员、立法委员。这两家报纸对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都有过批评,立场一贯中立。《新生报》规模较小,至今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在1946年12月前曾与中共发生关系。
与上述几家报纸同天刊发沈崇案消息的还有上海《文汇报》,稿件出自该报驻天津记者李西成之手。李西成晚年回忆:“就在亚光通讯社发出这一消息的当晚,我还在天津。有人给我通了电话,告我详情。我旋即与北平《益世报》联系,问清原委,并经编辑部向北大学生会得到证实。于是,我当天晚上就给上海发去了专电。因此《文汇报》得以同上列五报同日刊登出这一新闻,比一般报纸早了一天。”虽然李西成被看做是“进步青年”,供职在左倾的《文汇报》,联系的又是中共影响的《益世报》,但从他的叙述来看,他事前并不知道会有沈崇案的发生。
刘时平通过甘雨胡同的派出所,查知胡同14号的杨正清家住有一位沈小姐,是不久前才从上海来的。刘时平当即去按了14号的门铃,开门的老佣人请示后回复说,这里没有住着一位沈小姐。凑巧的是,此时有一个邮差送来一封写着“杨振清先生转交沈崇”的信。刘时平跟着邮差就进了杨家大门。
出来接待刘时平的是沈崇的表姐杨太太,杨太太介绍了沈崇的家世:“沈崇小姐住在这儿休养,不愿意和任何人交谈。因为她的祖父是两江总督沈葆桢,父亲历任交通部处长等要职……”后来进一步查明,沈葆桢是沈崇的曾祖父,乃是林则徐的女婿,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崇的父亲沈劭交通部的简任技正,是级别最高的技术官员;母亲出自福建望族林氏,是翻译家林纾的晚辈。沈崇的姐夫杨振清是资源委员会下属华北电厂主脑。沈崇家世不凡,当然不会为了几元美金出卖自己。
杨太太继续说,沈崇是1946年“12月初跟联大的复员煤船转道来平,是本届北大先修班在沪录取的新生……”刘时平拿着这条线索又回到北大,终于讨来一张卡片:“沈崇,19岁,福建闽侯人,先修班文法组新生,永久通讯处:上海古拔路25号。”
学者李秉奎研究表明,先修班学生被北大归入“正式生”,拥有学籍。他在《国立北京大学民国三十五年度学生名册》和《国立北京大学三十五年度第一学期先修班学生名册》中也都找到了沈崇的名字。因此,沈崇作为北大先修班学生的身份是确凿无疑的。
2、沈崇并不热心政治,没去过延安,也没证据表明她与中共党组织有来往
沈崇案发生后,北大出现一张署名“情报网”的大字报说“最近延安曾派若干女工作人员赴各地,专门以各种技术诱惑美军,造成事件”。与之相呼应,在北师大也出现了“情报网”的手笔,声称沈崇“是共匪女谍,故意勾引美军,施行苦肉计”“共产党制造学潮,同学勿受利用”。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也怀疑沈崇案与中共有关,以至设立了一个电台,用来监听来自延安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