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共情报机构就是利用日伪之间互不信任貌合心离的弱点,成功的派遣了大量的卧底和间谍潜入日伪军内部,获取情报,清除敌特,刺杀罪大恶极的汉奸和日军军官,获得了巨大成功。国府方面咱就不说了,现在军统中统谍战的影视剧满天飞,即使不了解历史的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咱就来谈谈敌后战场的渗透。
中共为了在形势极端复杂险恶的敌后战场立足,在情报和渗透方面是下了死功夫的,不仅每到一个地方,都发动群众,组织县大队、区小队、武工队、民兵、锄奸队,维持地方治安,排查可疑分子,捕杀铁杆汉奸。而且,为了在情报方面占得先机,派遣了大量人员潜入日伪军内部,给日军充当翻译官、夫役、维持会长,千方百计的都靠近日军身边;或者直接穿身黄皮,打入伪军,当个士兵、班排长什么的,能混的能摸得还能青云直上,一直做到团旅长。
这些打入日伪军内部的人员,为八路军新四军反“扫荡”、反“清乡”和瓦解伪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旦日伪内部有个风吹草动,要下乡“扫荡”、“清乡”或者“抢粮”,日伪军兵力、部署、进攻路线和清剿地区等等各种情报都能通过各级下线及时的通知到八路军部队,做好战斗部署、群众转移和物资清空。当时作为八路军地方负责任人的军分区司令、县长、区长等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摸清辖区内部和周边日伪军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据点分布情况,一旦发生了辖区内某支日伪军部队去向不明的情况,往往要严厉追究这些基层领导的责任。抗战越往后,中共对于日伪的情报战越成功,到了后来,日伪下乡“扫荡”、抢粮,往往扑空,不仅一无所获,而且沿途还会不断遭受八路军、地方民兵的阻击、伏击和冷枪冷炮,人员伤亡严重,弹药浪费甚多,却没有什么战果。而且,一旦日军倾巢出动,后方空虚,八路军就会发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去攻打日伪军的据点、交通线和重要设施,往往打的日伪军晕头转向,顾此失彼,不仅没能消灭八路军根据地,反而后方据点、城镇越丢越多,所以,到了战争后期,日伪军能不出动就不出动,纷纷龟缩进炮楼工事和大城市之中,不做白白的牺牲,八路军、新四军的控制范围无形中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大。
当然,日军也不是傻子,对于中共间谍和情报人员的大量渗透,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比如在占领区内部大肆散发“良民证”,没有的立即逮捕,或者是对于参加伪军的人员和进入维持会的人员进行严格盘查,其履历、籍贯、信仰、军龄、前职业都要经过严格的核实、甄别,再或者干脆成立特务队,对于形迹可疑的人进行大肆逮捕,对于不是本地口音的人进行严格盘问,似乎是严格到了裤衩。可是,有效果么?答案是,效果非常不好,因为,TG的渗透能力,那是天盖的,不是区区小鬼子就能完全阻止得了的。比如“良民证”,TG情报人员和地下工作者,为了便于在敌后开展工作,几乎人人配发“良民证”,即使在日伪机关那里领不到,伪造一个也是很容易的,毕竟,八路干造假这行当,也是很出名的。抗战时期,军统、中统特工为了打入日军内部,成功的伪造了大批日伪军的证件。八路军在这点上也毫不含糊,沦陷区伪组织成员千千万,这些人身上都该有良民证吧!武工队在弄死或者俘获这些伪组织成员后,利用他们的证件进行“借尸还魂”,应该不难的吧!就是照片可能是个问题,不过一般的县城里边,都有照相馆,找机会拍两张真实的照片还是可能的。而且,就算本地的伪组织认识人,也可能到外地去活动,毕竟,沦陷区整天打仗整天死人,随便失踪几个小鱼小虾,也不可能整个华北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