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际,蒋介石认为对美交涉已至最后关头,做了最坏准备。他在日记中表示,如罗斯福不改变其现在态度,则不能不准备决裂。在历史上,蒋在碰到困境时,曾经有过两次下野的记录。
这次,蒋自称:“非至万不得已时,决不可为内外形势恶劣之故而灰心下野,以放弃我革命之责任也。”10月13日美国驻华大使高斯会见宋子文,希望留住史迪威,声称撤换史将损害罗斯福的威信。宋向蒋汇报,蒋虽感到形势的“危险与恶劣”,但是,也还是不准备收回决定。
10月15日蒋介石日记云:“当此内外夹攻,困难重重之秋,惟有求其在我,我能自立自强,则一切外物自可迎刃而解也。”
赫尔利来华,本负有劝说蒋介石接受罗斯福决定的任务,但是,他在与蒋的接触中,却逐渐被蒋说服。10月13日,他致电罗斯福,声称“中国以劣势装备之弱国对其强大敌寇,抗战至七年以上,尚不能使之屈服,则美国对华交涉,决非用压力与威胁所能奏效”。
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
他力劝罗斯福改变决定,另派能与蒋合作的人员年轻将领来华。电称:“如我总统支持史迪威将军,则将失去蒋委员长,甚至还可能失了中国”。自然,罗斯福不愿失去中国,只能向蒋妥协。10月1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声称现正颁发命令,即将史迪威回国。
在一场比赛智慧、比赛意志的较量中,罗斯福败在蒋介石手下了。蒋介石志得意满,10月22日蒋介石日记云:“如果此次请调史迪威不成,则美在东方必演成军国主义之祸首,是以此举不仅救我国,抑且救美国矣。”28日,美国正式发布调史迪威回国命令。10月31日,蒋在日记中自夸云:“此实我中国解放之开始。”
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宋子文最早提出撤换史迪威,在蒋改变主意后又因坚持己见而受到蒋的斥责,这时,自然很高兴。10月30日,宋子文致宋子安电云:“此次史迪威撤调回国,兄助回合(暗指蒋介石――笔者),出力不少。盖为纠正一年前历史上之错误也。”
1945年1月5日美国政府自动撤回史迪威的助手多恩,蒋介石日记云:“此人为史迪威手下第一骄横侮华之人,美竟撤去,则其援华之诚意又进一步矣。”同年7月8日,蒋介石想起一年前罗斯福强制自己交出军权的情况,认为“几等于宣判中国之死刑,为抗战以来所未有之耻辱”。6月23日,史迪威出任美国第十集团军司令,与日军在充绳岛作战。 8月2日,蒋介石得知,马歇尔决定由史率领第十军由琉球来华登陆,史则倡言“必先倒蒋”。当晚,赫尔利拜会蒋介石,蒋将《史迪威事备忘录》交赫,嘱其转交杜鲁门总统,拒绝史迪威再次来华。 史迪威和中国的关系自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