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圆明园的风雨沧桑路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11-21 14:47:34

  ■编者按

  1860年10月18日~19日,是中国近代史上应该用浓重黑色加以标记的日子。隶属英国远征军第一师的60来复枪团、第15旁遮普步兵团、连同骑兵旅在约翰·米启尔将军的指挥下,开进了两周前惨遭洗劫的圆明园。圆明园两个150年的历史记忆,如镜子般照出了帝国主义列强摧残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更照出了文明古国落后也会挨打的残酷现实。

  断壁残垣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祥林嫂般天天期期艾艾、时时默读伤悲,而是应以此耻辱为图腾,冷静反思,在不屈不挠中继续践行我们的复兴之路、强国之路,不断创造奇迹,谱写辉煌。

  □牛琪

  秋天的暮色再次降临这片巨大废墟,汉白玉柱石间,游人正逐渐散去。被焚150年后,圆明园——这块曾经混杂着繁华与沉痛、张扬和落寞的建筑遗存,在完成一场轮回后,重新归于平静夜晚。

  北京市民张立国站在园内,却始终无法平静。“完全陌生,完全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他记得,少年时在园内摘完酸枣后四处张望,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

  1710 持续150年的工程

  由此上溯至1710年,荒凉同样如是,只不过,一项持续150年的浩大工程,将把此处塑为西方人眼中的“仙宫乐国”,以及一切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述的梦幻般存在。

  “假若你能够想象的话,你必须想象一所广大的迷宫,充满着峥嵘参差的山石,景色可以入画,房子俱用上等香楠制成。湖泽池沼,交错其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英法联军的英军随军牧师格里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圆明园,“那些美丽的宫殿疏疏落落分置各处,紫檀梁柱中隐约露出光灿的屋顶,曲折的幽径中有麋鹿跳跃其间。”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这个具有佛学意涵的名字,经历150年无休止的营造,最后成为东西长2415米、南北大概1890米广大空间的代称,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彰显国力的象征。

  1860

  荣耀在火光中戛然而止

  分水岭在1860年10月出现,一切荣耀在火光中戛然而止。英法联军在抢劫珠宝与艺术珍品后,纵火焚毁圆明园,自此,残垣断壁成为聊以追忆的唯一寄托。

  紧随其后的另一个150年,圆明园的记忆已迥然不同。

  步英法联军后尘来到园中的,是掠夺剩余的土匪、捡拾零碎的民众,甚至监守自盗的守园者。直到清末民初,战乱中从外地来京的中国农民在无人看管的圆明园中开荒种地为止,财物、木材、石料直至土地,圆明园几乎被剥夺殆尽。

  1877年,苏格兰人汤姆逊记录下走进圆明园后的印象:“一大片荒凉破败的废墟映入眼帘。昔日装点着中国最壮丽景观的一块块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卧在荒草丛中,瓦砾堆上。”

  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园内各色人群来来去去,而关于圆明园的记忆,也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被不时提起。

  1931年3月,“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在中山公园展出。被焚71年后,由于其建筑在文化上体现出来的“不可磨灭之价值”,中国普通民众才切实感到,圆明园实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伤心之遗迹”。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50多年后上映的一部影片,香港导演李翰祥1983年的《火烧圆明园》点燃了已在中国人心中暗伏多年的圆明园之“火”。也正是这部影片,使圆明园作为一段民族历史的象征,被重新审视。

  290多年后,金铁木成为首个用数字技术复原圆明园真实全貌的电影导演。“被焚之后100多年里圆明园的命运,其实更有张力。”他说。

  因为拍摄《圆明园》,金铁木在园里跑了不下二三十个来回。“每个角落我都去过,而且每个角落都待过很长时间,”他说,“对这里的历史了解越多,感触就会越深。”

  20世纪50年代

  热闹过后再次拆除

  而20世纪50年代末的圆明园,却愈发变得热闹。大量百姓涌进园内。圆明园村、挂甲屯、福缘门村里很快住满。除了稻米、养鱼,人们还办起了马场和养猪场,大规模植树绿化也同时进行。

  热闹过后,拆除再次开始。1970年代,历史梦魇般的场景重新显现。据记载:人们一次拉走582车石料,一次拆掉800多米围墙,一次砍伐1000多株树木。圆明园遗址的围墙被拆得一干二净,建筑基址被掘地三尺,山头被平掉十分之四。

  1976年,骑上自行车,少年张立国抵达圆明园需要20多分钟,没有道路,也无需门票,大水法的残骸就躺在荒草间,兔子和黄鼠狼从他身边一窜而过,不到黄昏,园内已没有了声息。

  “这么大方砖,这么大石头,”现在已45岁的张立国用手比划着砖块的大小,“当时只要人能搬动的,全没了”。

  1983 规划为遗址公园

  也正是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和设施也逐渐从无到有。

  1983年,中国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此后一两年内,福海整修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绮春园山形水系也整修完成。

  “70年代末的大水法和现在一模一样,南边流着一点水,和小溪差不多。”直到参军后回家探亲,张立国才看到圆明园比以前热闹了一些。“园内的灯展很漂亮,”他说,“那是1985年的中秋节。”

  而当音乐人周云蓬第一次走进圆明园时,已经是10年后的春天,他最先在福海边见到了四川诗人张建之。“他简陋的屋子的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废墟编辑部’。”多年后周云蓬笑着说:“当时,自己也像废墟一样。”

  这位被誉为最具人文色彩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仅在园内住了半年多,每天的工作是背着吉他去北大南门图书城口卖唱。“园里四季分明,尤其秋天很美,废墟苍凉,水波浩渺,”周云蓬说,“如果算上搞音乐的、画画的、写作的,当时园内大概有一两千人。”

  1988 正式向社会开放

  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而其与当代艺术发生关系,则从诗歌开始:20世纪70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诗人就曾在圆明园组织和举办诗歌朗诵会,其后,画家也加入进来,一个艺术家集聚的中心就此形成。

  “一家改善生活,煮个饺子炖个肉,大家都会跑来,都是搞艺术的‘北漂’,人很亲,”周云蓬说,“中秋节时,我们会到福海边偷条船,划到湖面上,月亮很清凉,湖底是泥的,有蚌在里面,可以捞起来打开吃。”

  1997 建起“国耻墙”

  艺术家们在1995年夏天逐渐离开,两年后,西洋楼景区建起一面“国耻墙”,墙的一端写着“毋忘国耻”,墙上刻有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全文。自此,圆明园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拍完电影后,金铁木却几乎没有再回圆明园,“很多年来,遗址呈现给参观者的面貌并没有多少变化,它应该更加丰富和立体一些。”他说。

  “只有这样,圆明园的符号,或者说历史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才能真正从情感上打动人们,”金铁木接着说,“毕竟,像圆明园这样的遗址实在不多。”

  ■背景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始建于18世纪初(清康熙年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皇家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150余年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万园之园”。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又经历毁掠与侵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遗址公园试开放。目前,已初步形成福海、长春园和绮春园等景区。2008年,圆明园核心景区九州景区对外开放,至此,圆明园全园的开放面积已达五分之四。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