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蒋介石突发奇想要访问印度。张治中首先表示反对,历数利害,认为蒋是大国元首,这不是应邀访华盛顿、伦敦,而是主动访印,接受英殖民地总督招待,不合适,无意义,还会引起英国人的猜疑。但蒋介石一意孤行而去,结果带一肚子闷气而归。
重庆岁月,敌机常来轰炸。某日,蒋、张等坐在防空洞闲谈。张治中说,现在有种现象不好,大家不肯讲话也不敢讲话,认为“这不是一个革命党内应有的气氛,希望他(指蒋,笔者)多多鼓励大家讲话,发扬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蒋介石连连点头,宋美龄在座插话:“讲话是可以,但不能乱讲!”(当时参政会正有人检举揭发孔、宋。)
侍从室期间,张治中与蒋介石相处得不错。张治中也有失误,某次一战区送来作战计划厚厚一摞,本应先交军令部审核,他考虑那是一个重要计划,便立刻签字呈蒋。蒋见之,批了一段:“这样的一厚本给我看,究竟你们是我的参谋还是我是你们的参谋?”张治中自感疏忽失职,但又觉得蒋有时挺幽默的,批评人也挺艺术的,不伤感情。
张治中对蒋介石的指令,有时“阳奉阴违”,有时也擅权,“越俎代庖”,也敢担当。比如一些级别不大的官员的任免,他代蒋批示,不劳蒋费神,蒋也不问。
蒋介石性情急躁,好冲动。一次外出,蒋介石见四个人坐一辆军用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个穿便服的。蒋介石下令“把那个人抓来!”侍从副官奉命办了。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
蒋介石批示:“将那个搭三轮车的人枪毙!”副官请示张怎么办。张治中说:“我负责任,把那张批示交给我吧。”张治中在蒋介石的批示后加上一批:“此人有无死罪,应交军法执行总监部依法审讯。”他同时电告军法总监说:这不过是委员长一时动了气,非了得的事,“关几天就够了,有什么事我负责任。”
某日,张治中陪蒋介石游重庆老鹰岩,途中四川公路局一卡车撞坏了同行的一辆车。蒋介石说,要判那肇祸者15 年监禁。张治中将肇事者关了几个月后,悄悄地将其放了。
还有许多蒋介石处罚人的事,张治中认为不尽合理,设法转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治中很注意方法和策略,在批件上说一些得体的话,给蒋留足面子,让蒋听了悦耳,蒋就不语,签个“阅”字拉倒。张治中认为:“蒋不做声就是默认。”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张治中是从未带兵与共产党对阵的一位。1947 年张治中由新疆到兰州,遇到一些反共军事案件不好处理,他干脆到郊外兴隆山上避风。1948 年蒋介石要把西北行辕改为绥靖公署。绥靖者,剿共之别名也。张治中不干,请求出国。蒋介石不得已“允准”,把绥靖公署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这大概是全国唯一的例外。
蒋介石对张治中的“偏共”心中有数。在国共谈判中,国共双方为整编后保留军队的数字问题论争激烈。张治中向蒋介石汇报时,坦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蒋介石不悦,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马歇尔刚好进来,见此大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蒋介石忿忿然地说:“我正在同共产党的代表谈判!”张治中忙向翻译示意,不可直译,杂以他语,遮掩而过。此事一时成为内部人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