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刘邓部队力克羊山集,结束鲁西南战役,转入休整。时逢连日大雨,黄河水暴涨,国民党军队又欲重施决堤放水、以水代兵故伎。为避免意外损失,刘邓部队提前结束休整,于8月6日果断甩开敌人纠缠,全力南下,开始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至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大别山是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战略要地,占据该地,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瞰中原。此举可谓是中共放出的至关全局的大要手,犹如在蒋介石裸露的胸膛上刺了一剑,它给国民党带来的已不仅是惊慌,简直就是手忙脚乱了。当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实施战略展开,出击鄂东、皖西,连克江北数城时,敌以为我军将南渡,九江一日数惊,武汉宣布戒严,蒋介石急飞庐山调兵遣将组织防御和对大别山的围攻。正是此时,陈谢、陈粟两集团东西呼应,双冀齐出,先后南渡黄河,展开于豫西、鲁西南,使蒋介石顾此失彼。9月下旬,陈粟集团复由鲁南越陇海路,完成在豫皖苏地区的展开,与刘邓、陈谢构成品字形态势,共谋中原。至此,整个战局大变。对于此变,周恩来曾作了如下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蒋介石总想赶我们过'外壕',而我们已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这就是说,黄河已不再是蒋介石分割解放区、阻挡人民解放军机动作战的障碍了,“黄河战略”已土崩瓦解。这种结果,对于中共来说是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进攻的欢悦,对于国民党来说是走向失败的灾难。一位美国记者对当时的情势作了这样的记述:“蒋的政权机构顿时从四面八方一齐垮了下来。'共产党已打到长江流域'的惊呼过后,一些人开始指责蒋介石。这种众叛亲离之势虽然还不快,还不全面,但却是空前的。当时旅居美国的基督将军冯玉祥不但拒绝回国,反而号召他的旧部起来反蒋。从前蒋介石行辕的主任李济深从香港再度鼓动华南起义。天府之国的四川军阀感到农民不满的压力,也叫嚷要取消长江水路运给陷入困境的蒋军的大米供应。共产党的钞票第一次在上海的浦东一带出现。在其他地区,共产党钞票的币值猛涨为国民党钞票币值的三、四十倍。在后方,骚乱蜂起。”由此也可看出打破“黄河战略”在解放战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国共之间攻防转换的一个界标。
要害与时机:决策艺术之要
国共之间围绕黄河而展开的较量以国民党的惨败、共产党的全胜而告终结。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其中最具韵味的当是中共的决策艺术,而抓住要害与时机乃是中共决策艺术之要。
所谓要害即问题的关键或矛盾的主要环节。国民党在花园口堵口引黄归故,显然是出于构筑“黄河战略”的政治军事目的,其实质则是放水、“移河移祸”。对此,中共若只着眼于军事的利害而反对堵口,就会落进国民党的阴险圈套而陷于被动。中共采取了以复堤对堵口的对策,既使自己立于为国为民的主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黄河故道人民的支持,动员起了千百万的复堤大军,又没有给国民党留下可做文章的口实,这正是抓住矛盾实质与主要环节的决策艺术的巨大效应。
“黄河战略”构筑起来后,国民党军队即伸出两只拳头,向山东和陕北发起了重点进攻,颇有黑云压城之势。此时,人民解放军若只把眼睛盯在两只拳头上,必受其损。实际上,国民党军队的两只拳头是靠虚弱的黄河防线和江南空防支撑着的。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与要害。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刘邓部队中央突破的决策,击其腹,撼其身。身不稳,必减其两拳之威力。进而,又指挥刘邓千里跃进,瞄准其虚弱后防,直出大别山,猛击其胸,同时,指挥陈谢、陈粟东西分进,斩割其臂。身摇臂断,两拳之力顿失,局势亦随之大变。此一决策,不愧为美妙绝伦的艺术佳作。作为亲身经历者的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亦对此决策发出了无尽的感叹,他说:“我阅历过多次战争,但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说它高明出色,倒不在于这次军事行动本身,尽管没有行动一切都将是空的,而主要在于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思--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想象力。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在以下这一件事上(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引者)堪称为大师:他们善于抛弃不重要的方面,而紧紧抓住主要环节。”[⑥]“紧紧抓住主要环节”,一语道破了决策艺术的精髓。
决策要抓住要害,也要抓住时机。所谓时机亦即空间与时间的选择与把握。这种选择与把握不仅是决策的必需,而且会影响决策实施的成败。就刘邓部队的突破行动而言,如果其选择的行动时机不是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和陕北两臂尽展之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其选择的突破地域不是鲁西南,就会减弱对山东战场的呼应作用;如果其进入鲁西南后不适时南进大别山,也不会尽收打乱敌军部署、调动敌人兵力的效果;如果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陈谢、陈粟两军不适时出击,则会造成刘邓孤军深入的困难,给国民党以从容调整中原地区兵力部署的机会;等等。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共牢牢地把握住了这种种时机,才使决策的构思和实施紧紧结为一体,将整个决策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能否抓住要害与时机直接决定决策的优劣及行动的成败。而要抓住要害与时机,则需要细致地分析矛盾双方的实际情况并选准立足点。这也是中共在这场较量中体现出的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决策思想。从复堤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整个决策无不贯穿着这些思想。而蒋介石在这场较量中的失败,表面上看是由于判断错误、指挥失当,实质是他的狂傲所致。狂傲使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过低地估计了共产党的力量,使他忽视了问题的关键,这样,他的一切决策便失去了可靠的依托,留下了巨大的隐患。问题发生后,尽管蒋介石费尽心机,但一切都徒劳无功,兵力上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主动--被动、进攻--防御随之换了位置,历史就这样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一个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