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前驻南大使回忆使馆被炸:未爆炸弹穿透大使官邸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1 20:16:56

图为中国驻南大使潘占林和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其在轰炸现场

  潘占林先后担任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南联盟和以色列大使,2003年从以色列卸任回国,目前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5月8日是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周年纪念日。面对那栋至今残破的建筑,面对黑塞民众的淡漠,我们在回味那一段血色历史之余,更加体味了陶潜的诗作--“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为了那段已被别人忘却的纪念,也许正如本版论者所言,我们应将贝尔格莱德的那座废园,看作是一座无字断碑--断碑虽无语,但却能铭刻痛苦,能防止失忆。

  潘占林大使首次公开回忆炸馆经过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怀念在这场浩劫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战友,他们的音容笑貌令我永生难忘。那些受伤的战友,都已康复,他们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新闻事业默默奉献。”

  --中国前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

  对潘占林大使,许多中国读者并不感到陌生。5年前,他在电视上痛斥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炸我使馆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对于5年前那个夜晚的前前后后,亲身经历此次劫难的潘大使并不认为那是一段尘封的记忆。

  “救命话”的来历

  “当时真没有想到使馆会受到直接攻击”,潘大使告诉记者,当时想到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北约轰炸使馆周围的建筑物会波及使馆,因为距离使馆不远就是南政府大厦、使馆附近还有一座动力设计院,而当时轰炸范围所包括的一系列特殊地点也令一直关注形势发展的潘大使等使馆工作人员提高了警惕。他们开始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比如用胶条封住玻璃、晚上睡在地上或沙发背后……

  据潘大使回忆,当时尽管轰炸仍在继续,但南斯拉夫人的生活秩序井然。在这种非正常的平静气氛中,5月7日潘大使主持召开了使馆安全小组会议,对第二部分馆员的撤离做了安排,并对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安全小组成员们认为:“8国外长会议有达成协议的可能,局势恐怕还存在着变数,大家决定再看一看,并报告了国内”。

  此时距离爆炸的发生,不到24小时。

  当年《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在回忆使馆被炸经过时,提到的“大使的一句话救了我们十几个人的命”曾令许多读者对爆炸发生前后那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有了深切的体会,当本报记者提起这句话时,潘大使的记忆又一次回到了5年前的那个深夜。

  潘大使回忆说,在那个深夜来临之前,使馆人员已经在爆炸声中敖过了40多天,每隔两个小时一次的轰炸频率使大家晚上得不到休息、白天忙得要死的使馆人员都很疲劳。“那天是个星期五,周末了,大家都想放松一下,十几个人凑到地下室打牌”。

  潘大使回忆,当时由于战争引起停电,使馆一直靠自己的柴油发电机供电,为了节省燃料,当天夜里11点15分,使馆停止供电。当时有人向潘大使反映,今天是周末,能不能把发电机打开,让大伙多玩一会儿。

  潘大使看了看表说:“大家最近都很累,睡眠严重不足,还是早点休息吧,防止晨昏颠倒。”

  由于没有恢复供电,使馆里的人也就没有再回到地下室。11点45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从露在地面的窗户准确命中这个作为活动室和食堂的地下室。

  “如果当时不离开,最后牺牲的不是三个人,而是几十个人。”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