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新中国走过的辉煌历程,研制“两弹”(导弹、原子弹)是非常值得自豪的篇章。新中国仅十几年就掌握了远程导弹、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这一震惊世界的奇迹,与毛泽东在几个重大关键时刻的决策密不可分——
毛泽东于1945年广岛核爆炸后知道了原子弹,马上严厉批评了渲染其恐怖的《解放日报》负责人,表现出既重视又藐视的态度,其精辟见解和从容气度今人也为之钦佩。
1945年8月6日原子裂变的火球在广岛出现前,研制这一武器的“曼哈顿计划”在几年间严格保密,连美国副总统长期也不知道,世界上的人们几乎都是在第一次核轰炸后才知道了原子弹。
8月9日,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消息,并加上了“所有生物被烧死。该城烟火弥漫,高达四万英尺”的标题。
据当年报社的同志回忆,这天大家开庆祝会时,毛泽东却打来电话找到社长博古,批评这是“政治性很强的原则错误”。接着,毛泽东又把负责编辑的同志叫到枣园,严肃批评了一个多小时,认为不应该如此渲染原子弹的威力。翌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的树荫下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谈笑风生纵论天下时谈到原子弹——开始翻译说成“scarecrow(稻草人)”,他认为译成“papertiger(纸老虎)”才准确。“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这句世界性的历史名言表现出的宏大从容气度,恰恰是敢于同美蒋反动派斗争并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并非不重视原子弹,看到爆炸的首篇报道便批评报社,就反映出他从一开始就预见到核武器所具有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威慑的双重作用。
广岛、长崎腾起的蘑菇云,给当时还套着几重枷锁的中国人带着新的压力,基本停留在农业社会的神州古国此刻还不能生产重型坦克、飞机等热能装备,核能武器的出现又会把中国远远抛在世界武器发展跑道的后面。在延安时期的困难条件下,毛泽东侧重于以豪迈的精神对抗威慑;一旦有了国家政权,他便准备以“跨代”的方式掌握具有巨大物质力量的原子弹。
赫鲁晓夫委婉地拒绝毛泽东的要求,但到危急关头,苏联肯冒核大战的风险掩护中国吗?
1954年秋天,广西传来发现铀矿的消息,这使毛泽东确定决心具备了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毛泽东于何时确定搞两弹的决策?通常认为是1955年,其实1954年秋在会见赫鲁晓夫时便已初步确定。
1954年10月3日,毛泽东与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中南海颐年堂正式会谈,在双方的蜜月气氛中,毛泽东提出“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并询问在这方面能不能有所帮助。赫鲁晓夫听后马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说:“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了核保护伞就行了。”并认为中国如果真的搞核武器,现在就是把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苏联可以帮助先建一个小型原子堆,以此培训一批干部,并接收一些留学生去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