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巡航导弹的发展
编者按:本文由外媒资料翻译而来,文中所及仅供参考。
●技术来源
国最早获得的飞航式导弹技术是来自于苏联的544和542导弹,数年后仿制544型导弹成功,遂放弃了对542导弹的仿制工作。542导弹苏联海军代号为КС-1,系统代号为4К87,采用指令驾束制导,不适合舰艇使用,而当时中国仅有能力发展一种导弹,因此仿制遭到否决。但这种导弹最为可取的是采用РД-20涡轮喷气发动机,不仅具有比火箭发动机远得多的射程,而且燃料为航空煤油,贮存性能较当时544导弹的红烟硝酸氧化剂和煤油安全简单。放弃仿制542导弹并没有使中国获得远程飞航式导弹技术受到影响,因为544导弹同样具备完善的自控和自导装置。仿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得到了飞航导弹惯性制导技术、飞行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末端主动雷达自导技术,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打下了飞航导弹技术发展研究的基础。如果当时苏联没有转让这种导弹,中国可能需要多花费10至20年时间。
544导弹主要技术局限是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尽管这类发动机推力大,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和氧化剂,射程很难超过100千米。542导弹虽然射程可达100千米以上,并有增程潜力,但是发动机并不是专用的飞航导弹发动机,而是米格-15战斗机使用的航空发动机,造成导弹体积较大。542导弹发动机制造技术主要来源于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因为当时中国空军大量装备米格-15战斗机,并在苏联帮助下建设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而544火箭发动机技术则是在544导弹仿制中获得的。两种导弹惯性导航、舵机、自动驾驶仪和高度控制装置相同,这些装置和系统的资料以及发动机和弹体结构技术,使中国很快从单纯的仿制走向深入研究。其中544导弹对中国影响最深远,国产主要型号飞航导弹结构和外形有近20年沿用苏联设计。70年代中国自行设计冲压喷气发动机,并开始设计使用这种发动机的舰射“海鹰”-3及空射“鹰击”-1超音速反舰导弹。但是“海鹰”-3导弹并未成功,而“鹰击”-1进行试验后也没有大量装备。
空射远程飞航式导弹是巡航导弹远程打击体系中的重要技术。中国在研制空射反舰导弹中获得了这项技术。空射型的“鹰击”6导弹是由舰射和岸舰型“海鹰”-1、“海鹰”-2导弹发展而来。直到80年代初,中国才完成了空射反舰导弹的定型。“鹰击”-16导弹系统的研制,解决了载机相关系统的配套以及对投射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储备。从1970年到1980年期间,中国完成了单脉冲末制导雷达红外导引头和电视导引头的研制,精密的无线电高度表也在70年代末期定型。中国在80年代已经具备了研制打击陆地目标的巡航导弹技术储备。
●发展巡航导弹
70年代印巴战争期间,一个中国顾问小组曾经考察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遭袭击的情况。印度海军用导弹快艇袭击了港口储油设施,造成了巴基斯坦方面重大损失,所用的导弹是苏联П-15反舰导弹,也就是中国仿制的544导弹。不久后,中国开始探索对陆地目标攻击的飞航式导弹技术。7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巡航导弹”这一称呼来源于当时美苏裁军谈判,将美国对陆攻击远程飞航式导弹称为巡航导弹,将短程的战术飞航式导弹依旧称为飞航导弹。因此,中国在1977年提出的规划中,巡航导弹明确定义为对陆地目标实施远程打击的飞航式导弹。1976年初,正式展开战术型巡航导弹的技术研究,先后组织多次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相继对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技术、气动外形、回收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展开了预研,同时也对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景象匹配技术进行初步探索。项目工程代号为“鲲鹏”5型地地战术巡航导弹。
“鲲鹏”5型导弹是以“海鹰”-2岸舰导弹为基础,改装涡喷发动机,增加进气道。当时制约中国巡航导弹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不可能满足高亚音速和长航时要求,必须采用喷气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唯一可以使用的小型发动机是涡喷11。这种发动机是60年代中期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的“火蜂”无人机j85-100发动机的仿制品。在被中国空军击落的“火蜂”高空无人机中,至少有一架基本完好,只有机翼和控制设备受损,从而使中国获得了完整的小型发动机样品。1971年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定型。由于“鲲鹏”-5号项目进度缓慢,这种发动机最早安装在“海鹰”-4号岸舰导弹上,该型导弹是“海鹰”-2型导弹试飞器sfq-1的战斗型,射程有了很大提高。
1978年底,飞航导弹研究院正式接受了射程300千米的“风雷”5号巡航导弹研制任务,该项目的最终结果不得而知。研制的成果可能就是sfq-1试飞器和改进涡喷-11而来的fw-41发动机。据1987年简氏防务周刊报道,1983年中国完成了“鹰击”-41号战术巡航导弹论证和“鹰击”-42号战略巡航导弹研究报告,该刊物称“鹰击”-41号被选中作为三军通用型战术导弹。
90年代,一种被外电称为“红鸟一号”的巡航导弹试射成功。该型导弹目前没有正式公开的数据,而且与以前型号存在何种联系还不得而知。据称该弹外形上类似于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弹体中部有两个可收放式梯形平直弹翼,尾部为可折叠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舵安装在水平尾翼上。发动机安装位置与“战斧”相似,折叠进气口同样在弹体下方。自控飞行段为惯性制导,具有高程地形匹配修正。《国际舰队》杂志推测该导弹末端制导为景象匹配或主动雷达自导,在攻击陆地目标时,采用红外景象匹配自导,而攻击舰船、储油罐以及大型桥梁等目标时,采用主动雷达自导。1991年,美国在伊拉克缴获一批中国制造的c-201导弹,对该型导弹研究后,得知中国无线电高度表精度已经足够控制导弹在5米超低空飞行,而c-201导弹是“海鹰”-2导弹的出口型。中国自用无线电高度表和定高装置精度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这些技术完全可以用于巡航导弹。
1999年美国圣迭戈海军研究机构报告指出,90年代末期中国已经有一种正式编号为dh-10的巡航导弹系统。据美国海军研究中心推测,这就是早先的“鹰击”-42型巡航导弹的正式装备型号,而所谓的“红鸟”-2巡航导弹很可能就是该型导弹的增程型号。2000年6月至7月,中国首次试射一种称为“红鸟”-2b的空射型巡航导弹,射程达到1500至2000千米。外电报道中国正在研发中的“红鸟”-3射程增加到了2500千米。姑且不论美国研究资料是否准确,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已经拥有远程巡航导弹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