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解读奸雄曹操为何最终没能统一中国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13 06:42:42

  赤壁之战后,损失的数十万士兵(大部分是他的精锐青州兵)一时难以恢复,而马超、韩遂甚至趁机占领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亟需修补,无暇他顾,只能坐视刘备蚕食荆州挥师益州。此后他的战争性质已从扩张的统一之战转变为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家拉锯战开始形成。

  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则是另一个转折点。张鲁投降本是一个极有利的契机,可以选择继续挥师入蜀,如司马懿所建议,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曹操若借得汉中之势图西川,对方“势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乎”。曹操当然有其考虑,可能是受了赤壁时长线作战的教训,也不再寄希望于敌人自动瓦解。何况当时刘备已从荆州赶回,孙权也有可能犯境。年过六旬的他选择保险的做法,想凭借中原的富足徐图。孰料四年后汉中反为刘备攻占,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这四年间为何没有动作反而导致前功尽弃?不妨从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如萧何故事为标志,曹操后期活动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虽尽力勤王,并无不臣之心,但汉祚倾颓之无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顾忌,群下出于自己的名位考虑,也多有劝进之心。而随着曹操年龄渐老,为子孙计,他亦不能不为代汉铺路。

  翻开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后,几乎每年都有天子对超规格的册封和晋位记录,可以想见这背后复杂的正统之争和政治程序。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得而复失。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关联?

  因称魏公之事,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荀彧,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荀彧当年力劝曹操迎汉帝至许都,目的却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扶保汉室是他的原则,他也为之而死。跟随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屡建功勋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