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的四场战役,的军队在后方补给和武器装备上都不如敌人。“第一批军人出去的时候,换的是人民军的棉服。第二次战役增加了九兵团的部队,这个兵团是从华东地区调过去到达东线的,北方的棉衣棉花是3斤半,上海的棉衣却是1斤半,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换装,加上东线比西线的气温要低,所以有些战士被冻伤了。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战斗还是胜利了。歼灭了‘北极熊’一个团,美王牌第一师27000人都被打垮了……”杨老的语气很平静,但眼睛里却闪着兴奋的光,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战火硝烟是何等惨烈,但听着杨老的描述,却想起了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说过的一句话:“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意志力。”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不正是如此吗。
一次空袭让杨老记忆深刻,“在前线白天不能活动。出太阳之前吃早饭,落山后吃晚饭。指挥所很危险,经常遭到敌人的轰炸。第五次战役开始前,指挥所刚布置好,敌机飞来,黄昏时发现我们,扔了两个炸弹。我估计第二天敌机又来,所以很早就起来了。当时彭总在睡觉,我们把他叫醒,往外走的时候,敌人飞机上的机关炮扫射把行军床打了两个洞。走到门口,子弹打在门框上。爬进三五公尺的防空洞里,我们才意识到这次轰炸真是非常危险。”
与杨凤安不同,当年王天成在战场的职位是志愿军总部情报参谋。“我们摸索着,偷偷地掐断铁丝网,钻敌人的空子到他们的后方,用望远镜查看敌火炮阵地的位置、火力配系等情况;有时为了了解更准确的情况,会捉个俘虏带回来审讯。”“有一次抓住了敌人空降的特务,我们就做了一个假情报让他发过去迷惑敌人。”这些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情节,是王天成真实的经历。杨凤安和王天成从朝鲜战场回来后,都从事了军事理论和军史研究工作。他们把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和研究成果整理成书,为研究朝鲜战争那段历史留下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两位老人合着了《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驾驭朝鲜战争的人》,并与原“志司”作战科长孟照辉合着了《我们见证真相——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如是说》等书籍。其中《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重印了六次,并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完成摄制。王天成根据自己在抗美援朝时期对美军情况的了解和战后工作中掌握的中、美、苏解密档案和资料,出版了《麦克阿瑟与朝鲜战争》一书,生动地讲述了朝鲜战场上,彭德怀是怎样利用麦克阿瑟脾气秉性的弱点,在对决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更能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两位老人的晚年过得充实而祥和,杨凤安喜欢打太极拳,王天成则喜欢游泳,尤其是冬泳。
谈起成长在和平年代年轻的军人,两位老人对他们充满信心:“今天的中国军人无论在政治素养还是文化素养上,都要优于我们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的每一个部队都在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作战,先进的武器技术没有让中国军队屈服,反而使得志愿军战士的意志更加顽强。那些从没有经历过现代化战争的志愿军战士在炮火中逐渐成熟起来,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和平时期,从抗震救灾、世界维和任务等事件中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军人,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依然流淌在血液里。如果发生战争,中国军人在一两次战役后就能够很快地得到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青山,两位老军人眼中充满了更多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