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去年才开始招生,但高起点的香江小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广州家长和孩子们的亲睐。在香江小学校长俞祖琳看来,香江小学之所以能“后发而先至”,只要是因为校中有三样“法宝”——“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未来”的办学宗旨,尊重孩子、老师、家长的校园管理理念,“打破-整合-重建”的课程建设实践。“教育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对于教育者如此,对于受教育者的孩子们更应是如此,我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在快乐中全面发展。”
谈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
记者:可否请您谈谈香江小学的办学理念呢?
俞祖琳:“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教育即要关注到孩子的现在,也关注到未来。要教会孩子们走好脚下的路,也要45度仰望天空。只有看着未来做教育,才能把教育的格局做得更大。我们这么讲,也在这么做,我想这也是我们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能够得到很多学生家长高度认可的原因之一。
记者:我校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和家校关系上又是秉持怎样的理念呢?
俞祖琳: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坚持要让学生站在校园的最中央,通俗点来讲就是以生为本,课堂的教学要适应孩子的特性、需求和未来,尊重学生的认知和生命成长,但不是迎合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我们坚持让老师站在学校最中央,老师无疑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尊重老师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管理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对于家校合作,我们要让家长站在最中央,讲家长们纳入教学系统中来,调动并用好家长教育助力。
记者:香江小学的课程设置都十分有特色,想请您分享一下?
俞祖琳:“打破-整合-重建”就是我校课程设置的精髓所在。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很多东西都需要打破、整合、重建。比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回家做作业。但我们提倡个性化学习,比如学习某个课程,有前置性学习,家长需参与其中,即是亲子陪伴,更讲家长纳入学校教学体系。
谈实践:整合思维接“地气”
记者:在具体课程上,请您讲讲学校是如何开创性进行整合的?
俞祖琳:香江小学的课程模式是“3+2+1”,即小学一至三年级属于一个课程模块,关注孩子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四五年级是一个课程模块,达到进一步巩固学习习惯,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将六年级的课程学完;六年级就大胆尝试小中衔接课程。
记者:六年级的小中衔接课程具体是怎么设置和安排?
俞祖琳:这个我们目前也在进一步研讨中,还未最后确定,我校目前还没有六年级。大致的思路是,语文整合成大阅读课,可以是每学期精读两本名著,这些名著可以是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等。其次是将中国历史和地理整合到一起,将物理、化学、生物整合成大科学,相应做出教学大纲,为初中的学习做铺垫。我们还将在六年级开始大综合课,专门带孩子们去接“地气”做社会实践,可以是去乡村、城市、香港、澳门、或者出国。六年级的整合课程一旦实践成功,我们相信将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影响深远。
记者: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时,需要注意什么吗?
俞祖琳:最需注意的是要:回归儿童,回归当代,回归世界。例如现代很多幼儿园都让小孩子们背诵经典古诗词,枯燥无味的背,效果很不明显。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早上设置15分钟的诵读课。低年级首先是读易懂清新的童谣童诗,三四年级学习顾城等诗人的现代诗歌,到了高年级才学习古诗词及名篇。小学六年下来,学生们将积累下1000篇左右的经典诗词名篇。这对提升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很有帮助。
记者:听说我们学校早晨的微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俞祖琳:我们认为孩子们一天的学习应该从轻松愉快开始,我们每天早晨有两个微课程,各10分钟左右。第一个微课程是故事会,班班都在讲故事,孩子特别喜欢。第一年是老师讲,今年是爸爸妈妈进课堂给学生们讲,接下来是学生自己上台讲。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口才,每天以这样的形式开启一天,孩子们也特别快乐。今年端午节,有个家长本来想带孩子出去玩,想请两天假多玩两天,但是孩子不同意,因为要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