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示例]
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2.推进生态文明,必定是自觉践行科学发展的产物。因此,“美丽中国”既表现为“青山绿水”、“秀美山川”等承载的人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和谐统一,是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显性表达,更体现于整个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整个民族精神风貌、核心价值观等因素之上,是构成整个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
3.因此,我们要时刻警醒,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进入快发展、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国梦”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到个人,从社会到身边,时时处处、点点滴滴,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行动编织“美丽中国梦”,为“中国梦”增添更多的色彩。
4.“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治理河水污染还要从源头做起,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转变观念重视环境,放弃唯经济发展是尊的理念,必定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优美环境。
5.水资源立法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开展调查研究,出台新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健全水法规体系,逐步规范人们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行为,以科学、可行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范文】
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大气污染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深受雾霾之害,不少传统工业城市在世界污染最严重榜单上“榜上有名”,垃圾围城甚至死猪漂河成为困扰居民的难题。因此,调整落后的经济结构,已经迫在眉睫,治理群众关心的污染问题,还大自然山青水净天蓝。
[背景概括,话题导入]
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既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又受到人的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废气、毒气,导致了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在华夏大地上到处肆虐的雾霾,与粗放型发展方式有关,根子在于重型化、“两高一低”的经济结构,因此,治理污染也必须着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
[指出问题,揭示症结]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当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生产结构中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并且低水平重复生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符合低碳环保型、高技术特征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调整生产结构,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为主的产业结构为低碳环保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此,既可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一]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产品需求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些不文明的消费方式刺激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如一些人驾驶大排量高耗油的汽车,住高耗能不节能的建筑。因此,政府应当调整需求结构出台措施抑制奢侈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不仅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上承天意又下顺民心。[提出对策二]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资源投入结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物质资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为支撑的,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的增长格局难以长期保持下去。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应由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既有利于建设创新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可以节约能源,为整治大气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出对策三]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整治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明智之举。只要政府与企业、社会合力,共同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一定能让举国人民拥有生态环保、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总结思路,预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