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突破
由于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不能完全满足我军对反坦克火力的新要求,而且,当时面对苏联陆续出现的T-62、T-64、T-72等新型主战坦克,军方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能够击穿这些坦克的先进反坦克导弹系统。考虑到我国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研制出国家急需的反坦克导弹,因此,有关部门审时度势,决定以从特殊渠道获得的苏联AT-3"耐火箱"型反坦克导弹为基础,仿制并改进生产一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坦克导弹,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红箭-73"(又称AFT-73)型反坦克导弹。
标准型的"红箭-73"也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1971年开始研究设计,同AT-3"耐火箱"型反坦克导弹一样采用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方式,全弹重11.3千克,弹长0.84米,弹径0.12米,翼展0.349米,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最大飞行速度120米/秒,射速2枚/分钟,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重2.5千克,动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全系统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发射时,射手可以离开发射架一定距离隐蔽起来,以防敌方从导弹发射位置来推算射手位置并进行攻击,或者采取措施干扰导弹飞行。研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电子元器件问题。当时半导体器件水平很低,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达不到要求,高低温试验中整机总出故障。再就是近距离掉弹问题,其攻关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发生这一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偏心和导弹质量偏心,由于"红箭-73"的起飞火箭发动机采用4个对称布置的倒流喷管,加工和装配时如果位置误差超过规定值,必然会产生推力偏心,导致导弹起飞时过大的初始扰动,以至出现失控甚至掉弹的事故。还有就是导弹飞行中传输导线突然断线问题,这一故障在采用线导的反坦克导弹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导线强度、粘接方式、放线通道设计等方面的攻关,逐步降低了断线故障率。另一个技术难关是续航发动机迟发火。所谓"迟发火",就是指续航发动机点火时间发生延迟。如果发生迟发火故障,不仅速度上不去,还会造成导弹失控。经过对续航装药、包覆层和点火具等方面的重点攻关改进,也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红箭-73"标准型于1979年研制成功,经过大量打靶试验后,基本能够满足我军一线作战部队的要求。但是,"红箭-73"同样存在着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普遍弱点,即命中率较低,只有70%,实战中可能更低。"红箭-73"定型以后,其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中。"红箭-73"的改进作为当时部队装备重点改造项目之一,得到了军方高度的重视,陆续研制成功了A/B/C等数个改进型号。其中,A型与原型相比,专门研制了电视测角仪和数字式地面控制箱,制导方式从人工手动控制转变为半自动控制,使其升级为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无需手动操纵导弹飞行,只要将"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导弹就会自动沿着瞄准线飞行,提高了命中精度、降低了对射手操作熟练程度的要求。我们知道,在"红箭-73"未改进之前,导弹射手都要求经过严格训练和挑选才能达到60%左右的命中率。改进后的"红箭-73A"型弹,稍加训练的射手基本上都能达到90%左右的命中率。
B型的改进主要是对付日益增多的反应装甲,采用了串联战斗部,第一级装药用来引爆敌人坦克上披挂的反应装甲,第二级主装药直接摧毁敌人的坦克主装甲。B型的动破甲威力也增至180毫米/65度,而且还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必要时也可以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那样操作使用。C型的改进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B型相比,主战斗部(第二级主装药)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并且通过优化金属聚能罩外形和装药结构、调整炸高等措施,使其威力接近国外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水平,以对抗第三代新型主战坦克。二是改进了火箭发动机,使用了更高比冲的火箭发射药。虽然改进后的导弹比原型增重1公斤多,但飞行速度反而比原型提高了15%。三是增加了红外热成像仪,大大提高了夜战能力。四是研制了随动发射架,可实现导弹与瞄准具的联动。
C型可以说是整个"红箭-73"系列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型号。虽然其依然采用架式发射,但在一些主要性能指标上比多数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兼容性最好,地面制导设备可对以前研制装备的所有弹种兼容;其次,威力最大,在世界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再者,抗干扰能力最强,其电视测角仪采用了独特的抗干扰技术,可以不受战场上其它杂乱光源的影响;最后,性价比最好。因此,C型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也开拓了很好的军品外贸市场。
现在,"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在中国陆军中的地位已经被"红箭-8"取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发挥余热。此外,"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除了步兵便携式之外,它还被装在国产85式和86A式步兵战车和北京212吉普车上,成为了我军装甲部队的一线反装甲装备。虽说"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现在风光不再,已经不再是中国陆军的主要反装甲导弹,但其仍然宝刀未老,被改装应用于攻击滩头岸防工事,其圆偏差0.5米的命中精度和对钢筋水泥工事的1.5米的穿透力,任谁也不可小视!
三、节节提升
"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也锻炼了我国反坦克导弹的科研队伍。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装甲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我国科研人员于1971年,又展开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红箭-8"(又称为AFT-8)的研制工作。"红箭-8"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设计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红外半自动制导、有线传输指令方式。导弹重11.2千克,直径120毫米,全长875毫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可用于攻击100米~3000米范围内的装甲目标或防御工事,射速3发/分钟,静破甲厚度约800毫米,动破甲厚度为180毫米/68度,导弹飞行速度为200米/秒,命中概率90%。该型导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经过一系列实弹打靶试验后,军方一致认为该型弹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84年定型生产。
"红箭-8"是我军现役的主力反坦克导弹,其通用性极强,可以由单兵、越野车、履带式或轮式装甲车、直升机等各种平台发射,已发展出多种型号,能够对付挂有反应式装甲的主战坦克。其中"红箭-8A"是"红箭-8"的第一次改进型,主要是提高了战斗部威力,动破甲能力为北约标准三层间隔靶。"红箭-8B"是专门为直升飞机开发的型号,装载在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上,用来攻击4000米外的敌人地面装甲目标。"红箭-8C"是针对反应式装甲而开发的,在战斗部前部加装了带内置装药的探杆,可以保证战斗部在最佳炸高引爆反应式装甲。近年来,"红箭-8"又推出了两种新的改进型,"红箭-8E"和"红箭-8L"。"红箭-8E"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采用新的火箭发动机,射程达4000米,新型串联战斗部的静破甲威力增至1000毫米以上,可以使反应式装甲成为摆设。"红箭-8E"还采用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和热成像瞄准系统,提高了制导精度,并具备了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红箭-8L"反坦克导弹是"红箭-8"的轻便型号,性能却没有降低,达到了"红箭-8E"的水平。红箭-8L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采用了多种新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它是一种便携式、远程反坦克武器,主要攻击目标是敌方的坦克,也用于攻击其它装甲目标、工事等。红箭-8L对武器系统进行了小型化、轻量化处理,其发射制导装置的重量仅为22.5千克,比红箭-8大大降低。红箭-8L还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改进了夜间作战性能,而且它还可兼容发射射程3000米和4000米两种射程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单从射程来看,作为一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红箭-8L是世界上同类反坦克导弹中的佼佼者。"红箭-8L"可由两人携带,也配用了热成像和数字化控制系统。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卧姿发射技术,射手通过潜望镜进行瞄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射手的暴露时间,对提高战场生存力十分有利。
"红箭-8"系列反坦克导弹的主要载具有:1、NJ221-B型4×4吉普车,这种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上,配置一具筒装发射架,发射架可以液压升降,行军时后部帆布斗蓬可以合拢;2、63式履带装甲车,该车上可以载一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发射架可以液压升降,导弹发射后可以快速再次装填导弹;3、ZDF89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车以YW-534型(85式)装甲运输车为底盘,有极佳的越野性能和两栖作战能力,已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4、4X4轮式装甲运输车,该车后部战斗室上方装有1个四联装液压升降式导弹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平时位于槽内,使整车的外形较低,隐蔽性较好,战斗时发射装置升高到发射位置,完成搜索,追踪和发射工作,发射完成后降低回车内以利装填手再次装弹;5、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可以挂载4枚红箭-8作为主要的对地攻击和反坦克武器,实现了我军国产空中武装直升机导弹反装甲的梦想,据说,我国80年代从法国引进的"小羚羊"反装甲直升机也换装了"红箭-8"反坦克导弹,打击能力超过了其原来携载的"霍特"反坦克导弹。
"红箭-8"反坦克导弹及其载车不但在国庆35周年时,以一个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殊荣!"红箭-8"不但装备我军,还出口到不少国家,南亚某国对"红箭-8"进行了数千发沙漠环境条件下的实弹发射测试,结果证明"红箭-8"的系统可靠性和命中概率都达到90%以上,超过西方国家的同类武器,为中国军工争得了荣誉。